近期,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挑戰群眾的想象力和心理底線。值得關注的是,類似三鹿三聚氰胺奶粉、雙匯瘦肉精、墨汁粉條等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角逐步從無證小作坊升級為證件齊全企業,甚至包括一些品牌企業。這暴露出相關監管部門存在以罰代管、“被動執法”、監管不力等懶政現象。
對此,接受本刊采訪的專家建議,在引導食品企業進行“道德生產”的同時,創新食品安全“大部制”管理模式,并著重通過“行政溯源”強化對職能部門的監管力度,形成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強大合力。
近年來,相關部門不斷加大對食品安全的整頓力度。來自權威部門的通報顯示,2010年有關部門共檢查各類食用農產品、食品及相關產品生產經營單位3552萬戶次,查處各環節違法違規行為13萬起,取締和停產違規企業單位10萬余家。然而為何食品安全事件卻依舊不斷?
有利可圖是企業敢于違規生產的內在動力和現實原因。諸如染色饅頭、地溝油、墨汁粉條等事件背后都存在利益的誘惑和驅動。墨汁粉條的制造者羅建明說,他生產的墨汁粉條所用原材料不是紅薯淀粉,而是便宜的玉米淀粉,因此墨汁粉條成本比真正的紅薯粉條每噸便宜至少1000元,更容易打開銷路獲利。“為了看起來像紅薯粉條,需要加入墨汁、果綠等添加劑。有時還加入少量工業石蠟,從而讓粉條更加筋道、有光澤。”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永泉表示,逐利的本性必然誘使一些道德缺失的企業心存僥幸,違法違規。然而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力、執法不嚴卻更加助長偽劣食品的囂張氣焰。在處罰的低成本與制假售假的高利潤之間,一些不良企業更加傾向于選擇后者。
事實上,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背后都存在監管部門失職和瀆職的問題。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從2008年3月起三鹿集團、有關部門就陸續接到消費者反映,在前期長達四五個月時間內,各級檢測機構先后多次對三鹿奶粉進行檢驗,卻均未發現問題;在瘦肉精事件中,一些部門也是盲目信賴企業的自檢。
一些監管部門還存在以罰代管、為利執法等行為,從而為違規企業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間。墨汁粉條制造者羅建明向警方交代,該企業半年前曾因“無證生產”被相關部門處以3萬元罰款,隨后辦理了相關手續,于數月之后取得了工商、稅務、食品生產等證件,正式投入生產經營。盡管生產條件沒有改善,然而證照齊全卻為墨汁粉條流向市場大開綠燈。而某地的一些食品審查員甚至表示,執法中不能罰太狠,把企業罰死,就沒地方收錢了。
在每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爆發的時候,質檢、衛生、工商等各部門都會主動加大核查,但對于為何“監管不住”的責任卻總是相互推諉,相互指責上下游環節監管不嚴。而這種相互推諉只能讓監管漏洞越來越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