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6w2cq"><pre id="6w2cq"></pre></ul>
    • <strike id="6w2cq"></strike>
      <samp id="6w2cq"></samp>
    • 首頁 > 新聞 > 國內新聞 > 正文

      烏蘭察布:從塞北邊城到生態屏障

      日期:2015-01-14 09:31:53   來源:   點擊:

      烏蘭察布霸王河一角

          在陰山上,人造的長城與天造的山脈幾乎合二為一,而在這兩個巨大的可視景觀背后,隱藏著一條不可見的農牧分界線,這條線隔開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即陰山以北的北方游牧民族和陰山以南的農耕民族。今天的烏蘭察布市恰好處于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錯地帶。

          中國正北方 民族融合地

          烏蘭察布市,位于中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處環渤海經濟區內,京津經濟帶與呼包經濟帶之間;東鄰首部北京,距河北省張家口市195公里,距北京市430公里;西接內蒙古自治區首府,距呼和浩特市不足150公里,距包頭市304公里;西倚山西省,距煤都大同市143公里,北與二連口岸相連,距二連浩特市347公里,并與蒙古國接壤。

          烏蘭察布市,前稱烏蘭察布盟,為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級行政區域的專用名稱。“烏蘭”蒙古語“紅色”之意,“察布”蒙古語“山的兩翼高地”之意,“盟”是蒙古語“楚古拉干”(聚會)的漢譯詞。

          據《綏遠通志》記載,烏蘭察布得于蒙語烏蘭察布一詞,即為紅山口之意。紅山口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市)東北25公里的大青山腳下,歷史上為重要軍事要塞。所轄六個部落旗于一定時間常常會盟于烏蘭察布一地,接受清廷派來的欽差大臣的檢閱和聽取皇帝的詔命,將會合處的地名冠之為盟。清天聰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烏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爾喀右翼部落(即達爾罕旗)等6個部落首次會盟于烏蘭察布,故有了烏蘭察布盟之稱。這一名稱從清代一直沿用到撤盟劃市。

          烏蘭察布自古以來就是北方各兄弟民族雜居的地方,他們用辛勤的汗水,共同創造了這里的文明。

          遠古時期,烏蘭察布市山地“森林極盛”,故《史記》謂居此之民族為“林胡”。秦漢以來,到17世紀末一直還是山西木材的供給地之一。據史料記載,歷史上這里曾是“草過于馬背,擇水而棲,擇沃而耕,水草肥美”的優良牧場。“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正是當時烏蘭察布草原風光的真實寫照。

          烏蘭察布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薈萃。這里,出土過具有重大科研價值,距今900余年仍保存完好的契丹女尸;有成吉思汗三太子窩闊臺創業的事跡;還有解放戰爭時期軍調三人談判小組代表駐地(集寧橋西)、老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等。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了今內蒙古陰山一帶巖石上有“馬鹿之跡”,即巖畫。烏蘭察布巖畫是中國北方草原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四子王旗查干哈夏圖巖畫、畢其格圖溝巖文巖畫、敖特奇溝巖畫,察右后旗三井泉巖畫,察右后旗八號地巖文巖畫等。這些巖畫最早創作于1萬年前,最近的也有數百年歷史。

          烏蘭察布境內有豐富的長城遺址,有趙長城、秦長城、漢長城、北魏長城、金長城(金界壕)和明長城等。戰國時,烏蘭察布區域大部分是趙國和匈奴的領地。趙國為了防御匈奴和鄰國的侵擾,在這里修筑長城。趙長城遺址長約170公里,在卓資縣境內保存得較好。古老的趙長城不僅是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萬里長城的母體部分。烏蘭察布市境內的長城遺址最明顯的是明長城,有“主邊”和“次邊”之分。目前,豐鎮市、涼城縣與山西省交界處的明長城遺址保存較好。

          蒙古帝國時期,烏蘭察布一帶曾經是蒙古鐵騎挺進中原的前沿,汪古部在這里為蒙元帝國的建立和統一立下顯著功勛。在元朝的建立過程中,烏蘭察布草原還曾是蒙古汗國的軍事指揮中心。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曾經把九十九泉作為前沿指揮所,還在這里避暑消夏。如今,在輝騰錫勒草原還有窩闊臺屯兵北伐時的兵器庫和點將臺遺址。在四子王旗有氣勢壯觀的元代罕烏拉敖包遺址群,堪稱世界敖包遺址群之最。元朝將烏蘭察布草原劃為元朝的腹里之地,直屬于中書省,并將此地區提格,建有德寧路、凈州路、集寧路。還建立了10多座城鎮,興辦孔廟。在凈州路、集寧路發現的“文宣王廟碑”就有三塊,其中一塊立于集寧老虎山公園的山上。當時這里,草原生態得以恢復,畜牧業和農業都得到穩定發展。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人們長期雜居,互通婚姻,出現了民族大融合。

          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位于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鄉土城子村,曾是元朝重要的商貿中心,“南瓷北輸”的主干線,后毀于戰爭。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被列為2003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古城遺址中出土有七大窯系的瓷器,還出土了6件元代青花高足杯,是非常珍稀的文物,轟動了考古界。

          明清時期,察哈爾部、杜爾伯特部、漢人、滿人等都向烏蘭察布草原涌來,烏蘭察布地區成為多民族共有的家園。

          抗日戰爭中,我軍建立的抗日根據地和在全盟境內開展的敵后游擊戰,更使這里名揚四海;解放戰爭中,著名的集寧戰役,就發生在今烏蘭察布市市府所在地集寧區。

          我國近代史上曾發生了3次移民潮,即“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從明朝中期到民國初年,晉西北一帶由于自然環境惡劣,人民生活貧困,無數人背井離鄉來到口外的包頭、歸化(呼和浩特)、烏蘭察布等地經商、謀生,這種移民活動被稱為“走西口”。這其中,山西人最多也最為成功,他們不僅打通了中原腹地與內蒙古草原的經濟文化通道,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繁榮和發展,也使晉商文化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走西口”的移民潮中,烏蘭察布地區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設宜居新城 打造綠色名片

          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準烏蘭察布盟撒盟設市,成立烏蘭察布市。全市現轄察右前旗、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資縣、興和縣、涼城縣、商都縣、化德縣、豐鎮市、集寧區等十一個旗縣市區。

          然而“地下無寶,地上無草”曾是烏蘭察布市的真實寫照。“貧窮不會落地生根!”2011年8月,在該市黨代會上,市委書記王學豐擲地有聲地說,要發展就必須破除“唯條件、資源、政策”論,解放思想,大膽進取。

          烏蘭察布新一屆領導班子審視市情,緊盯區位交通優勢,變非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把發展定位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之一,內蒙古西部對接京津冀的交通、物流樞紐及區域性中心城市。然而市政府所在地—集寧城區面積僅有36平方公里,要實現這一目標,放大區位交通優勢發展商貿物流,必須突破原有的“迷你”小城,拉大城市框架,集寧區和察右前旗平地泉組成了面積達144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

          如何吸引投資者?烏蘭察布市大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環境,以“三山兩河”為重點,打造城市綠色名片。

          圍繞自治區建設草原旅游休閑度假中心的發展思路,烏蘭察布市根據市情,提出要把旅游業打造成內蒙古旅游的前沿門戶及首都的養生之地的發展戰略,建設全面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草原觀光休閑度假基地核心區,推進“一心兩翼三大景區”建設,打響“吉祥草原、避暑勝地”品牌,深入挖掘察哈爾文化、草原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快建設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名鎮名村。

          針對旅游基礎設施落后的實際,該市加大了投入,2013年旅游景區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億元,較上年翻了一番,修通旅游公路181公里。2014年繼續強化旅游產業基礎建設,加快建設四子王旗大紅山旅游公路、武川至格根塔拉公路、興和縣至蘇木山旅游公路、科布爾至卓資縣公路,民航集寧支線機場、京呼高鐵等都在建設中,交通的便捷為游人提供了更多出行選擇。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借力迅速做大旅游業。2011年引入的內蒙古恒信精工投資有限公司,投資100億元建設集寧現代物流園區。在產業布局上,從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皮革業入手,投資12億元,建成我國北方目前最大、最專業的皮革銷售集散地——集寧國際皮革城,并被全國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4A級旅游景區。

          如今,“草原皮都·烏蘭察布”,這條在央視等多家重量級媒體黃金時段連續播出2年的廣告形象片,使烏蘭察布遼闊美麗的草原、涼爽氣候、干凈的空氣、獨特的人文以及生態宜居城市形象被全國人民知曉。

          招商引資與項目建設進展也呈爆發態勢。卓資紅召、察右中旗輝騰錫勒草原景區、察右后旗察哈爾火山草原、元代集寧路遺址文化產業園、前旗黃旗海濕地等重點項目簽約額達30億元。

          烏蘭察布是草原觀光、體驗蒙古族風情的絕佳去處。以烏蘭察布市為中心,可以東西南北四面去游覽遍布內蒙古的文物古跡。

          夏秋季節,烏蘭察布大草原藍天白云、綠草茸茸、牛羊遍地、駿馬奔馳、氈包點點,如蓮花般的蒙古包里酒歌悠揚、肉奶飄香,服飾獨特、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姑娘會向游客獻上祝福的哈達、美酒。

          “我來烏蘭察布還是20世紀90年代初,十幾年間,烏蘭察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交通便利,透射出一種自然美的韻味,這些是北京所比不了的,以后還會和朋友經常來。”北京自駕車友李先生由衷地說。

          構建“長城金三角” 抱團融入京津冀

          烏蘭察布市屬呼包銀經濟區和京津唐經濟帶的結合部,區位優越,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城市、自治區東進西出的“橋頭堡”、北開南聯的交匯點,是連接東北、華北、西北三大經濟區的交通樞紐,是內蒙古距離首都最近的地區之一,也是首都通往西北地區乃至俄蒙、歐盟的重要陸路交通樞紐。

          在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深入破題、區域合作蓬勃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全面啟動、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快構建的利好背景下,烏蘭察布又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和黃金發展期。

          目前,由烏蘭察布牽頭,協同大同、張家口,面對面商討修訂的建設“烏大張”經濟合作區框架協議已達成,并第一次以政府協議的形式,對合作予以制度化和規范化,擬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安全聯防聯控、現代農牧業、工業產業、區域旅游、區域內貿易、現代化物流、科技交流、應急協同機制、水務合作和信息平臺合作共十一個領域展開合作,攜手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區域經濟體。

          隨著烏大張三地深度合作的全面開啟,烏蘭察布、大同、張家口已開始聯手發力,“抱團”融入京津冀經濟圈。目前三地合作已正式進入“黨政推動、市場帶動、民間聯動”的區域一體化進程,蒙晉冀(烏大張)長城金三角經濟合作區的版圖也越來越清晰。

          烏蘭察布市旅游局局長秦斌說:“烏蘭察布市、大同市與張家口市同處于蒙晉冀三省交匯處,地緣相連,自然條件相似,人文習俗相近,商旅相通,歷史上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系和交往。隨著晉冀蒙長城‘金三角’區域合作機制的建立,將方便三市旅游資源互通有無,游客、產品、服務等緊密聯系,市內31家旅游景區、酒店及旅行社組成了旅游聯盟,并與北京、天津、太原等周邊旅行社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開拓3地旅游市場。”

          在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發布的全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烏蘭察布市在全國358個地級市中脫穎而出,成為自治區唯一進入“全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的地區,為打造草原和民族特色的食品安全文化提供了品牌支撐。近年來這個市充分發揮氣候優勢,大力發展冷涼蔬菜,借力京蒙合作機遇,推動高品質綠色無公害冷涼蔬菜進入北京市場,目前,北京市場的馬鈴薯70%來自該市。

          隨著綠色、原生態概念的深入人心,農家游成為城市游客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新選擇。該市旅游局瞄準市場,大力扶持化德縣恒利綠色生態莊園、商都縣德立海生態莊園、察右后旗巴音淖爾農家樂及各地草莓種植園等一批高A級農牧業休閑文化旅游點建設,令游客感受到“全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的綠色、無污染美食,在田間地頭體會種植、采摘、收獲的喜悅。

          作為我國最大的馬鈴薯產區,烏蘭察布被譽為“中國薯都”;這里是我國神舟系列飛船的主著陸地,故稱“神舟家園”;這里是服務首都的清潔能源生產輸出基地,其風力資源豐富,被譽為“空中三峽”……一個個綠色的名片交相輝映,構成了中國北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石毅 皇甫美鮮 劉恒)風沙之城的綠色蛻變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白泉山

          從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驅車向東120公里,矗立著一座生態新城——烏蘭察布。夏日里,駛入烏蘭察布境內,道路兩側延綿不斷的綠色,令人心曠神怡;進入市區,星羅棋布的廣場、公園,花團錦簇,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又一片的綠,讓你仿佛置身南國,卻有陣陣涼風告訴你這本是北疆。

          同是這片土地,10年前還是另一番景象。每到春天,這里如同一個巨大的“鼓風機”,遮天蔽日的沙塵吹得人睜不開眼。當地人戲謔,“一場風由春刮到冬”,生態環境之惡劣可見一斑。

          如今,烏蘭察布的生態環境已發生了脫胎巨變。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8.36%,提高到2013年的22.66%。2012年被列入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市府所在地集寧區2010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2012年被評為自治區園林城市。

          這巨變得益于烏蘭察布人對環境改善的孜孜以求,得益于他們對生態建設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

          “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性轉變

          烏蘭察布橫跨“三北”地區,是京津晉冀進入內蒙古的“門戶”。特殊的地理區位,賦予了其為京津地區阻沙源、擋風源、保水源的特殊使命。

          為了這份使命與擔當,烏蘭察布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拉啟了生態建設的大帷幕。

          習近平總書記來內蒙古考察時對內蒙古提出的“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時代要求,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中打造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愿景,更加堅定了烏蘭察布“生態立市”的信心。

          5.5萬平方公里熱土上,掀起生態建設熱潮。

          通過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以及通道綠化、城區綠化、村屯廠礦園區等重點區域綠化工程的實施,今天的烏蘭察布甩掉了“地上無草”的帽子,展現了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的全新面貌:

          ——累計完成國家重點生態工程2042萬畝,其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1557萬畝,累計退耕359萬畝,天然林保護工程完成126萬畝。

          ——先后投入綠化資金150億元用于公路兩側、城鎮周邊、村屯和廠礦園區等重點區域綠化,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全市生態建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全市森林資源面積不斷增加,森林覆蓋率達到22.66%,活立木總蓄積量達1090萬立方米。

          市林業局局長劉治民說,大面積植樹造林,達到了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的目的,全市局部地區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緩解,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性轉變。

          一幕幕生態建設大戲輪番上演

          提起集寧區白泉山生態公園,已在這里生活了30年的市民賀梅花感嘆不已。

          過去白泉山,是一處亂石林立、垃圾遍地的荒山。“現在你看看,綠樹成蔭、亭臺掩映、鳥語花香,我天天晚上都來這里散步,呼吸新鮮空氣。”

          市園林局負責人介紹,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白泉山已成為一個巨大的城市“綠肺”和“氧吧”。2010年開始建設以來,占地7萬平方公里的生態公園中,已栽植各類樹木300多萬株,實現了春夏有花,秋季有果,四季常綠景觀。今天,登上公園新建的觀景樓望去,滿目盡綠。

          同樣啟動于2010年的霸王河生態景觀工程,為中心城區打造了一處長14公里、寬300米的水域景觀帶,兩岸綠化帶寬700米、綠化面積650萬平方米。一度成了臭水溝的霸王河,如今波光粼粼、鳥語花香,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幾分靈氣。

          中心城區集寧區加大以“三山兩河”為重點的生態景觀建設力度,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做好“山、水、綠”三篇文章,不斷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和檔次,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到2013年底,城市綠化覆蓋率39%,綠地率35.9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35平方米。

          化德縣實施了造林綠化“1234588”工程,推進省際大通道綠化,西山森林公園及東林場森林公園景觀建設,向陽綠化基地、縣級義務植樹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大綠化基地建設,城區四大出口綠化,實施綠化工程進村莊、進社區、進園區、進機關、進學校及城鎮“八街八路”綠化工程。2014年完成人工造林3.36萬畝,栽植各類苗木5800多萬株;各鄉鎮都建起了1處不低于1200畝的鄉級義務植樹基地。

          興和縣在城區綠化上,處處體現著建設園林城鎮的理念。推進了以城區道路為框架、街心小公園為點綴的街景綠化工程,以黃花梁生態園為輻射的景觀綠化和規模綠地建設工程,以前、后河為核心的濱河景區綠化建設工程,以景觀大道為軸心、兩翼為主體的迎賓公園建設工程,城區變綠了更變美了。 2012至2013兩年間該縣就建成城區綠化項目十余項,投資2.6億元。

          涼城縣通過大力推進山區生態綠化綜合治理工程、加大義務植樹力度等一系列綠化措施造林綠化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到2013年底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到26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1.09%,林草覆蓋率61.8%,活立木總蓄積達到198.62萬立方米,位居全市第一。

          每個旗縣都建成了1處萬畝義務植樹基地和萬畝生態公園,涌現出像商都縣軍民共建義務植樹基地、北京軍區集寧義務植樹基地、卓資縣九曲山生態公園、涼城縣猴山生態公園、化德縣西山公園等一大批典型生態基地。生態建設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不懈努力換得豐碩果實

          談到植樹造林的艱辛,市林業局總工程師張建功深有感觸。

          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注定了烏蘭察布植樹造林的困難。如今這漫山遍野的綠,背后是多少林業科技人員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汗水和努力。

          這個十年九旱的地方,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風大、干燥,先天不良的氣候條件,使抵御災害成為這里植樹造林中必須考慮的因素。在這里栽樹,稍大一點的苗木都需要四面搭放支護架,有的還要蓋上防護罩。

          這樣的條件,無形中增加了這里樹木管養的成本,使這里的每一棵樹都變得“精貴”,植樹的人也分外的操心受累。但烏蘭察布人不畏難,也不怕苦,硬是把這個荒蕪的地方,打造成了綠色的海洋。

          為了保證成活率。林業科技人員也用了不少心思。他們結合當地實際,先后引進推廣了應用坐水栽植、樹盤覆膜、大苗浸泡48小時以上、小苗蘸泥漿、針葉樹容器苗造林、應用生根粉、保水劑等新技術、新材料,提高苗木成活率。

          卓有成效的生態建設為廣大農牧民帶來了經濟效益。連年的生態建設使全市有800多萬畝檸條可利用,近年來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等地結合檸條平茬復壯項目引進企業進行檸條精深加工,為禁牧舍飼提供飼草來源。

          各地利用林地優勢,發展林下養殖業,化德縣、豐鎮市、察右中旗在退耕地內搞柴雞、貴妃雞、珍珠雞、鴻雁等林下特種養殖業,全市已發展10余家養殖場,養殖禽類30000余頭。豐鎮、涼城、前旗、卓資種植日光溫室櫻桃、樹莓、油桃等設施林業3100畝,將林產業延伸到高效農業領域。

          宜居、宜游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宜商的效應。據統計,2014年1至9月,該市共接待各地游客6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54億元。集寧區更是成了商家青睞的“香餑餑”,一些著名商業連鎖企業如肯德基、紅星美凱龍、維多利等紛紛搶灘。(烏云夫)

      上一篇:【央視評論】“噴子”情緒與愛國微博

      下一篇:【新華全媒頭條】習近平:腐敗問題發現多少查處多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上悠亚中文在线|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免费大全8| 怡红院在线观看视频| 台湾佬中文娱乐网在线更新| 91麻豆爱豆果冻天美星空| 日本免费无遮挡吸乳视频电影| 亚洲精品国产肉丝袜久久| 调教她的尿孔h导尿|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中字无码| 欧美爽爽爽爽爽爽视频|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俺也去色官网| 80电影天堂网理论r片| 故意短裙公车被强好爽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自拍网|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国产精品多人p群无码| 一级做a爰性色毛片|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 老阿姨哔哩哔哩b站肉片茄子芒果|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男女爽爽爽爽爽免费视频| m.jizz4.com|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美女开嫩苞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手机在线播放| 一级一黄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 国产人妖xxxx做受视频| 青青草原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