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治理的神經末梢,自建老舊小區的“無標識困境”曾是燎原社區揮之不去的治理痛點。宜秀區大龍山鎮燎原社區安慶師范大學東大門因2000年征遷形成的特殊區域,容納著500戶住戶、300戶商家及近3萬流動人口,卻長期被“無名路、無編號、無門牌”的“三無”問題困擾——快遞員在樓棟間反復打轉,外賣員需電話“遠程導航”,救護車在無名路上延誤黃金救援時間,治安巡查更是如同“大海撈針”。這些看似瑣碎的“標識缺失”,實則像一道隱形壁壘,死死卡住了社區發展的喉嚨。
2025年3月燎原社區黨總支書記將破解這一難題作為領辦項目,決心用“小投入”啃下這塊“硬骨頭”。為了給4條縱橫交錯的無名路取名,社區充分發揮大家的“協商”力量,多次組織居民代表、商戶代表、社區工作者等召開座談會。考慮到劉文典墓坐落于社區境內,劉文典曾是安徽大學第一任校長,字淑雅,且這條路又緊靠大學,經過大家共同商議,一致同意將其中一條路定名為“淑雅路”,既彰顯了地方文化底蘊,又寄托了對學子的美好期許。另外三條路則分別定名為“星光路、總五東路、總五西路”。同時,社區對31棟居民樓逐一編號,為500多戶家庭懸掛統一門牌,還同步劃分出7個精細網格,讓每一個門牌、每一棟樓、每一條路都納入精準管理體系,這一系列操作讓社區從“無名之困”徹底邁向“有名之舉”。
在門牌懸掛的過程中,社區網格員小章敲響了邵大姐家的門。“邵大姐,您看,這是咱們家的新門牌號,以后收快遞、訪客啥的,報這個號就行,方便多啦。”小章指著門上嶄新的牌子介紹道。邵大姐看著清晰的號碼,臉上露出了笑容:“太好了!以前親戚朋友來,我總得在小區門口等半天,這下報個門牌號他們就能找著了,真是解決了我的大麻煩。”這樣的認可,在社區里還有很多,居民們切實感受到了門牌號帶來的便利。
小小的門牌與路名,在燎原社區引發了治理層面的“化學反應”。民生服務首先迎來提質,快遞員能按圖索驥直達樓棟,外賣配送效率提升70%,商戶們再也不用“電話引路”,居民生活的“便利指數”顯著攀升。應急響應也隨之加速,清晰的道路標識讓救護車、消防車能快速定位,治安巡查通過網格與標識的精準對應實現“靶向管理”,社區安全的“保障系數”持續增強。而7個精細網格與標識體系的深度融合,更讓社區工作人員對轄區情況了如指掌,治理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準服務”,居民的“滿意指數”不斷提高。
燎原社區的實踐印證了一個樸素道理:基層治理的突破點,往往藏在群眾最日常的訴求里。5萬元資金、500多塊門牌、31個樓棟號、4條路名,這些看似微小的投入,卻從根本上破解了困擾社區20余年的治理難題。這不僅是對“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生動踐行,更探索出一條“以基礎規范促精細治理”的有效路徑——當每一扇門有了“身份”,每一條路有了“名字”,社區治理便有了精準的“坐標”,群眾的獲得感也就有了堅實的“落腳點”。(斯興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