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生態宜居環境是關鍵。宜秀區大龍山鎮總鋪社區緊盯鄉村治理中的難點焦點,按照“支部帶頭、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不斷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互促互進,極大提高了村民生活品質,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點好“除臟治亂”筆 繪好宜居宜業圖
鄉村美不美、干不干凈,事關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關系民生福祉。“這里原來都是臟亂差危的彩鋼瓦房,通過這幾年的環境整治之后,新修了村組公路,拆除了私搭亂建,清理了陳年垃圾,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家住嚴屋組的村民潘緒增談起村莊的變化感嘆道。
總鋪社區以宣傳新觀念為筆,由社區黨委書記帶領兩委干部、黨員代表、法律援助律師上門入戶給群眾講政策、擺道理、明利弊、破除陳舊思想,由“要我改”轉變為“我要改”,使群眾主動配合治理工作。自治理以來,社區累計建設衛生公廁2座、改廁160余戶、綠化6000余平方米、雨污接入統一管網、強弱電入地、驗收兩個省市級美麗鄉村。一步一個腳印讓鄉村更靚、生活更美,讓鄉村成為群眾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
點好“造綠添彩”筆 繪好青山常在圖
一幅恬淡靜謐、優美宜人的田園圖景是鄉村的記憶和名片。在推進鄉村建設過程中,社區積極打造美麗鄉村、營造生態文明,以良好生態支撐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成色。
總鋪社區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在魯沖水庫治理、范圩組地質災害點治理、新屋組人居環境整治、增綠復綠護綠等工作中,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花則花”的原則,在“四旁五邊”見縫插綠,推動道路綠化、山體綠化、社區綠化,助推打造“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美麗宜居環境。同時,把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納入“門前三包”責任制,廣泛動員群眾和轄區企事業單位嚴格落實,與群眾和商戶、企業等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切實做到“誰受益誰負責”“誰破壞誰恢復”。
點好“管控保護”筆 繪好綠水長流圖
為持續鞏固好轄區綠化景觀成果,讓居民享受整潔、優美、舒心的生活環境,社區堅持精細化管理理念,從綠化補植、修剪整形、澆水灌溉、病蟲害防治等多方面入手,提升綠化品質,讓青山綠水長長久久地呈現在居民眼前。常態化落實“河長”制,做到大小水體處處有人管,并與基層治理“網格化”有機結合,健全明責,形成了環環相扣的“責任鏈”;充分利用主題黨日入戶宣傳鼓勵居民群眾加入河湖長巡查組,掛鉤負責日常管護,讓居民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嚴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