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思想深邃、視野宏闊、意蘊深遠,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宣示了新時代新征程的莊嚴使命,給全黨以方向和引領,給人民以信心和力量,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政治宣言,是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行動指南。
我反復研讀、認真學習,令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的是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單獨成章進行一體部署,更加體現了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作用又相互促進,更加突出了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地位,更加明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目標要求,更加彰顯了教育是影響國家未來的戰略性事業,而非僅僅是社會民生事業的組成部分,為新時代教育和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我體會,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深刻認識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對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建設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就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體系,是適應國家和社會需求的體系,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系,是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體系,是體現公平而有質量的體系,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系。這六句話概括起來,從根本上講,就是貫徹新發展理念、適應新發展格局需要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這個體系,將會在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兩個方面,促進高等教育發生格局性的變化,賦能教育強國建設。
二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們要重視“破界”思維能力培養,鼓勵學生關注本質、打破局限,開展更有價值和戰略性的創新,培養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杰出人才。要夯實基礎學科能力素養,在“強基計劃”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2.0”基礎上,扎實走好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要統籌基礎學科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成長所需的不同營養元素,做到因材施教,將兩者的共性需求相結合,在面向國家戰略的實戰中磨礪意志、訓練思維、錘煉能力,探索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范式。
三是發展素質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素質教育提出20多年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的看各地區成效不夠平衡。說到底,是立德樹人的要求沒有完全落實到體制機制上。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總書記再次強調,要“發展素質教育”。我們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教學規律,把知識傳授、素質提升、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融為一體,深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互促的培養模式改革,構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協同育人體系,加強學校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形成“五育”并舉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四個主體都要堅持“五育”并舉,形成育人合力,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貢獻。
四是促進教育公平。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我們要厚植人民情懷,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努力使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要不斷完善教育公平政策制度體系,創新區域教育發展體制機制,以推動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為引領,進一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深入推進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高校招生向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著力幫助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等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載體。我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高等教育一定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與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的契合度,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貢獻度和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為加快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提質賦能、貢獻力量。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上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作者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責編:李依環、孫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