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的發生,多以舌體、嘴唇潰爛疼痛為表現。中醫學認為,舌為心之苗、脾開竅于口,心腎相交、水火相濟。“有諸內必形諸外”,口腔潰瘍“上火”之所以發生,多與心、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具體可表現為心火亢盛、心脾積熱、虛火上沖、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四類。
心火亢盛 該類人群常情緒激動,易至肝火妄動,母病及子而引發心火亢盛(肝屬木、心屬火,木生火),發作時以舌尖、舌邊潰瘍為特征,并伴隨心煩失眠、口苦尿黃,舌紅苔黃、脈數,可選用導赤湯加味(生地、木通、竹葉、生甘草梢、龍膽草、黃連)。平常當自我調節情緒,協調心態,間斷泡服生甘草水。
心脾積熱 為心火亢盛進一步發展(心屬火,脾屬土,火生土,母病及子)或平素嗜食煎炸燥熱之品所為。發作時以舌體、嘴唇潰瘍為多見,并伴心煩、口臭、便秘等見證,可選用清熱泄脾散(石膏、黃連、黃芩、梔子、燈芯草、生地、茯苓),平常當自我調節情緒、忌食煎炸燥熱之品,間斷以生甘草、葛花泡服。
虛火上沖 該類人群常因工作勞累、思慮過度、休息打折、睡眠不足或過用寒涼飲食而發生口腔潰瘍。“勞則氣耗”、“思則傷脾”,寒涼傷陽,后天(脾胃)不足、先天(腎)失養而為脾腎陽氣不足。脾胃氣虛、陰火上騰或腎陽不足、虛陽上浮而至虛火上沖,則口腔潰瘍反復發作,并伴隨上熱下寒表現,發作時可根據脾腎陽虛的輕重緩急而分別選用附子理中湯或腎氣丸加肉桂溫補脾腎、引火歸元,平常除規范作息時間、勞逸結合、規避寒涼飲食外,還可選用中成藥理中丸、補中益氣丸、桂附地黃丸之一加強調養。
心腎不交 多為心火亢盛不能下溫腎水所致,治療當交通心腎,可選用交泰丸(黃連、肉桂),必要時聯用附子理中湯或腎氣丸。平常可用黃連、肉桂(按3:1比例)泡服調養。此外,當上熱下寒不典型而為寒熱錯雜者,可選用甘草瀉心湯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口腔潰瘍各有不同的癥狀和體質,還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