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國好網民”,人人有責!培育新一代“中國好網民”,是家庭、學校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時不我待,勢在必行!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曾經發出振聾發饋的呼聲:“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國家的未來在青少年,網絡的未來也在青少年。有什么樣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樣的網絡;有什么樣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樣的未來。網絡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網絡虛擬空間紛繁蕪雜,對于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來說,還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給予更多正確的引導,幫助其“適度用網、健康用網、安全用網”。青少年不應成為網絡空間的受害者,而應該在全社會的呵護下,成長為傳播“網絡空間正能量”的新興力量。
培育新一代“中國好網民”,對于廣大青少年來說,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學習網絡安全知識、提高網絡安全技能,時不我待,勢在必行。網絡安全隱患并不遙遠、就在身邊。少年兒童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經驗,非常容易受到網絡違法犯罪分子的侵害。網絡安全方面最大的風險是沒有意識到風險。因此,要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在享用互聯網帶來便利之時,也要同步掌握相應的網絡安全防護技能,不輕易下載來路不明的程序,不隨便轉發有害信息,注意保護個人賬號和密碼,及時更新應用程序補丁,改變不健康的上網習慣,讓網絡不法分子無機可乘。
在全面建設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廣大青少年要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樹立法治意識,做符合現代法治社會要求的“中國好網民”。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法律底線不可逾越,網下不能做的事,網上同樣不能做。要用法律的尺子來衡量自己在網上的言行,講誠信、守秩序,自覺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筑牢網絡安全的法治屏障。要增強網民主人翁意識,網上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網絡安全要求,在自己維護網絡安全的同時,還要帶動家人、同事、朋友,共同維護身邊的網絡安全。
培育新一代“中國好網民”,學校是主陣地。學校在推動青少年爭做“中國好網民”的工作中責無旁貸。青少年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人生“黃金時期”,校園生活是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爭做“中國好網民”,要從校園開始。學校要教育引導學生盡量不帶手機進校園、進課堂,上電腦課要“綠色上網”。各級教育部門要大力推動網絡安全知識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開展課程教育、技能培訓、安全競賽、公益活動,使孩子們從小學安全、知安全、懂安全,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要開展“護苗”“凈網”等專項行動,鏟除淫穢色情、暴力恐怖等有害信息,為青少年成長營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培育新一代“中國好網民”,廣大家長要做孩子的表率,拒做“低頭族”,盡量做到在家不玩手機、在輔導孩子功課時不玩手機,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身體力行,實踐“中國好網民”的鄭重承諾。全社會也要大力營造人人爭當“中國好網民”的良好氛圍,網吧要嚴格執行有關未成年人上網的規定,互聯網文化企業要多生產健康向上的網絡產品,為廣大青少年提供有營養的精神食糧,為新一代“中國好網民”的誕生打好基礎。
總而言之,國家的未來在青少年,網絡的未來也在青少年,不要讓網絡成為青少年的“精神鴉片”,不要讓“網絡毒品”繼續泛濫!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關愛青少年,服務青少年,引導青少年,培育造就新一代的“中國好網民”!(陳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