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件發生后的這12天里,關于此事的討論已在中國的輿論場中發生了多次發酵。先是媒體和網民通過各種渠道呼吁盡快調查事件、公布監控錄像;然后是出于對調查公布速度的不滿,人們轉而遷怒于當地政府官員,其中不少被舉報;接著由于事件的后續逐漸發散,媒體記者開始涌入慶安縣,預示著下一場輿論風暴的來臨。
公共輿論對事件調查結果和監控錄像的要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涉及信息公開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大節。但同時也應看到,這樣一起復雜事件的調查結論是不可能快速出爐的。美國有的警察槍擊平民的案件,調查甚至能持續數月。因此,出于對公平正義的企盼,公眾也應對事件的調查速度保有適度的耐心。應該說,本次事件調查結果的公布時間是合適的,既用了足夠的時間盡可能全面調查了事件的來龍去脈,也發布得足夠及時,避免了在漫長的等待中,輿論走向難以預見的方向。
就這起槍擊事件本身來說,無勞動能力、多年訪民、患精神病的妻子、老母與一對子女、以及一名持槍警察,這種種標簽或意象,足以引發讀者無限的想象與猜測,再加上公眾對公權力的一貫不信任,共同促成了這起事件后巨大的輿論漩渦,其主題是對警方使用槍支合理性的質疑。從事件雙方天然的強弱對比來說,這種質疑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警方有義務證明自衛的合理性。但是在事后持續的輿論發酵中,也出現了一些極端的聲音,有的是出于情緒簡單站隊,還有的是無腦“逢警必反”。
現如今,權威的調查結果已經公布,事件當時的真實過程也已呈現,一切基于情緒和想象的討論,理應消散。由于中國一些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透明不甚完善,社會輿論討論問題時往往夾帶感情和想象的因素。但我們的輿論絕不可沉溺于這種不正常的狀態中。當真相歸位,事實才是討論的唯一依據。無論給人以怎樣的情緒沖擊,但當事人威脅警員安全,以致合法自衛的事實不容置疑,輿論需要回到事實和理性軌道上來。
從中國互聯網一貫的情況來看,可以預見的是,盡管調查已經塵埃落定,但輿論的進一步發酵仍將繼續。極端的聲音也不會立即消失。這就使我們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讓理性的聲音占據輿論的主流,才能不讓戾氣縱橫肆虐,盡可能凈化輿論場。(文/邱天人)
來源:海外網
搜索
復制
<iframe src=""></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