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程安排
“前后腳”來訪偶然中有必然
鑒于巴以關系現狀,阿巴斯和內塔尼亞胡此次同期訪華,不少人把目光集中在中方如何推動巴以恢復和談方面。
據長期在巴以兩國間斡旋的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透露,此次中方邀請巴以兩國領導人來訪,將與雙方就巴以和談進行溝通。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安惠侯說,巴以兩國領導人“前后腳”訪華,在中國外交史上絕無僅有。“兩位領導人來訪,既體現了中巴、中以良好的雙邊關系,又表明他們對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推動中東和平進程中所發揮作用的高度重視。”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李紹先認為,雖然此次巴以兩國領導人幾乎同期來訪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中方在中東問題上的外交努力卻從未停止過,可以說兩位領導人此訪,“偶然中也存在必然”。
■和談前景
勸和促談不大可能一蹴而就
從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至今,巴以問題又已延宕20年時間。由于分歧巨大,雙方不僅未能簽署永久和平協議,就連重啟和談也面臨重重困難。
剛剛訪問過巴以兩國的吳思科說,他感到巴以雙方都有進行和談的意愿,但在重返和談的條件上有差距。5月初,巴勒斯坦方面表示,贊同阿拉伯國家聯盟提出的新倡議,即在巴以雙方互相交換少量土地的情況下承認1967年邊界基礎上的兩國方案。李紹先認為,阿盟新倡議與以往的立場相比有所松動,為恢復和談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李紹先認為,過去這些年尤其是2000年以來,巴以和談基本陷于停滯狀態,未來重啟和談必須具備兩方面條件:一是巴以雙方都必須堅定推進和平進程,將之視為唯一出路;二是國際社會要不遺余力地從外部推動。
“有利的一面是,國際社會已充分認識到推動巴以和談的重要性,都明白如果沒有巴以和談,中東動蕩就不可能結束。”李紹先說。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華黎明認為,巴以之間的矛盾盤根錯節,破解難度非常大,不大可能因為中方勸和促談而一蹴而就,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所持的積極態度,對解決巴以沖突、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具有促進作用。
中國在中東影響力明顯上升
李紹先說,中國一直在巴以問題以及其他中東事務中發揮著勸和促談的作用,為推動中東和平進程不遺余力。
安惠侯說,關于巴勒斯坦問題,中國主張在兩國方案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和平共處,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巴以問題的出路。今后中方還會繼續本著這樣的立場,為推動巴勒斯坦問題早日得到全面、公正解決發揮建設性作用。
“中方與巴以雙方關系良好,在巴勒斯坦問題上一直堅持原則,秉持公正、一貫的立場。”安惠侯說。
李紹先認為,近年來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明顯上升,與中東國家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同中東國家貿易增長迅速。同時,中東在經歷大變局之后,發展對華關系的意愿也日益增強。“實際上,隨著中國的發展,中方也愿意在中東事務中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中以合作
中以雙邊貿易20年增200倍
內塔尼亞胡此次來華,是自奧爾默特2007年訪華后,以色列總理6年來首次訪華,也是內塔尼亞胡作為總理在1998年訪華后的第二次中國之行。分析人士認為,此訪必將促進兩國政治互信和在經貿、科技等領域的合作,推動雙邊關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內塔尼亞胡訪華前夕,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高燕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以自1992年建交以來,雙邊關系取得長足發展,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經貿交往亮點多多。
中以建交時,雙邊貿易額僅有5000多萬美元,但到2012年達到近100億美元,現在雙方兩天的貿易額就相當于建交時全年的貿易額。
中國已成為以色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全球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還是以色列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國,主要投資項目集中在高新技術、新能源、水技術、節能環保、農業項目、生物醫藥等領域。以色列還是最早在中國設立非法人制合資創投人民幣基金的國家,這些基金被廣泛投向中國現代農業、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
此次中國之行,內塔尼亞胡將訪問上海和北京,與許多中國經濟界的實業家會面。兩國將共同舉辦雙邊經貿活動,并簽署多項政府間合作文件和商業協議,涉及經貿、科技、人文等多個領域。
(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