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于25日宣布,印度利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在該國南部成功發射了七顆衛星。這是印度自2009年9月以來再次成功進行“一箭七星”發射。
“一箭七星”再獲成功
據悉,七顆衛星中有一顆名叫“薩拉爾”(“SARAL”),是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和法國航天局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共同研制的,重約410公斤,其中裝載有兩個法國研制的專門用于分析海洋現狀及海平面高度的監測設備。
一同發射的還有兩顆加拿大衛星,包括加拿大航天局設計的“近地物體監視”衛星和麥克唐納·迪特維利聯合有限公司建造的“藍寶石”衛星。其余衛星分別來自奧地利、英國和丹麥。
據加拿大航天局稱,“近地物體監視”衛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空間望遠鏡。它的環繞地球運行周期為100分鐘,用于探測和跟蹤小行星,并掃視太陽附近空間以準確搜尋其他幾乎所有可見小行星。“藍寶石”軍事衛星將尋找并監視運行于6000公里至4萬公里軌道范圍內的功能衛星和空間碎片。
英國廣播公司有報道稱,這是印度第23次發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另外,印度計劃在今年發起10次空間任務,并宣布將向火星發射一艘無人駕駛飛船。
研發歷史崎嶇坎坷
印度運載火箭的研制道路崎嶇而坎坷。早在1963年,印度開始進行航天試驗時,所用的火箭大多由美國提供;1967年,印度開始從蘇聯引進試制氣象火箭和高空探測火箭的設備;與此同時,印度還和法國進行空間合作,并建立了一座大型火箭工廠。可以說,美、蘇、法為印度實現太空夢都曾助過一臂之力。
經過不懈的研發,在1975年,印度終于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阿里巴哈塔號”,1980年其首次成功發射本國生產的火箭搭載同樣是本國生產的“羅西尼號”人造衛星。
隨著印度在“一箭多星”技術上的不斷開拓,其在航天領域的實力越發凸顯。2007年1月10日,印度第一次成功發射返回式太空艙,在太空航行11天后安全返回地球。2008年印度以成功發射“一箭十星”而轟動了整個國際社會,它標志著印度衛星分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并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實施“一箭十星”發射的國家之一。2009年,印度又成功發射了“一箭七星”,鞏固了該國在世界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中的一席之地。
技術發展意義重大
現如今,印度是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中國之后第五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有分析指出,印度對航天事業的大力發展具有其重要的戰略價值。首先是為應對未來的戰爭做準備。為提高印度軍隊的作戰能力,有必要全面推進空間能力建設。
其次是顯示大國的實力。為實現世界大國的國家戰略目標,空間能力的培育與建設,無疑是印度大國實力的一種顯示。
目前印度已經成為國際遙感數據市場的“領頭羊”。而且,在促進太空領域國際化競爭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印度在國際舞臺上尤其在發展中國家間的影響力,而這又極大地刺激和提高了印度實現“世界大國”戰略目標的民族信心。(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