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范力民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本輪全球通脹上行態勢將是持續很多年的結構性趨勢。各國應警惕價格壓力突然上升的風險,努力保持通脹率在警戒水平以下。新興市場面臨的結構性通脹壓力不太可能很快消失,這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潛在威脅的風險之一,為此決策者有必要采取更為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收緊措施。
央行任務愈加復雜中國證券報:如何看待當前全球的通脹態勢?新興經濟體的高通脹現象是否有向發達經濟體蔓延的趨勢?
范力民:全球通脹上行態勢將是一個持續很多年的結構性趨勢。過去二十年中全球的通脹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新興經濟體參與到全球供應鏈中,降低了多數制成品的價格,同時由于新興經濟體尚不夠強大,不足以影響全球價格,大宗商品價格一直保持相對穩定。這實際上給了西方各央行維持利率在非常之低水平的空間。
但現在這一情況出現了變化。首先,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出現了國內成本上漲等情況,這意味著制成品價格不會再保持低位,甚至某些情況下還會上漲。其次,新興經濟體的強健增長已經使其能夠憑借自身力量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產生驅動作用。
短期來看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之間的關系已經發生變化。新興經濟體不再是以前穩定全球價格的一方,而實際上成為助長通脹的一方。發達經濟體因此承受更大的進口價格壓力,這使得主要央行的任務變得更為復雜。雖然新興經濟體內部的服務價格以及租金等還沒有受到通脹的直接影響,但更高的商品和制成品價格已經足以增加發達經濟體的通脹壓力。
中國證券報:全球經濟復蘇尚在起步階段,眼下的通脹水平是否在可承受范圍內?逐步攀高的通脹會對全球經濟復蘇產生何種影響?
范力民:溫和的通脹是可以容忍的,并且可能是有益的,比如在西方以及日本,逐步上升的價格將有利于緩解政府過高的債務負擔。但問題在于通脹很難控制,在2008年時,就出現了溫和通脹“瞬間爆發”的情況,這樣突然的價格壓力上升對全球經濟增長實際上是有害的。如果價格上漲過快,工廠將在應對成本壓力方面遇到問題,消費者也會感到恐慌,從而削減支出。因此,保持通脹在警戒水平以下,防止其迅速超出控制水平,非常重要。
食品價格走勢趨良性中國證券報:新興經濟體通脹是否有引發下一輪全球危機的風險?
范力民:這樣的風險當然存在。2008年時新興經濟體通脹的迅速上升成為引發當年下半年全球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不過這一次,很多因素都能夠對避免產生相似的價格壓力陡增的狀況產生幫助。比如,目前食品價格走勢更趨良性,在亞洲,大米價格非常穩定,產量相對充足,同時中國仍維持較高的糧食庫存量,這也將有助于平定價格壓力。此外,2008年時一些疾病導致大量牲畜被屠宰,但現在類似的事情不會發生。由于糧食價格的壓力很可能在未來幾個月緩解,更廣泛的通脹壓力應該仍然處于相對可以遏制的狀態。
不僅如此,這一次決策者們也已經采取了更為謹慎的立場,特別是中國政府,較2008年更先一步地采取行動。但很明確的一點是,新興經濟體面臨的結構性通脹壓力不太可能很快消失,這也是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潛在威脅的風險之一。
中國證券報:這一輪通脹與此前的通脹周期是否有什么不同?
范力民:有兩點不同。第一,新興市場需求巨大,導致了全球原材料供應和需求的結構性失衡,這意味著全球不得不適應大宗商品價格的暫時性上漲。第二,弱勢美元提升了以美元計價的原材料成本,西方的寬松貨幣政策助長了通脹繁榮。一旦美元穩定下來,第二點因素很可能就會消失,但第一點因素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
美國緊縮將緩解全球通脹壓力中國證券報:目前新興經濟體都在采取緊縮政策,部分發達經濟體如歐洲央行也已啟動加息進程,相關措施是否能起到有效緩解通脹壓力的作用?
范力民:新興經濟體和歐洲央行已經采取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措施,但整體而言流動性仍然非常充裕。這不僅是因為美聯儲仍將利率保持在極低水平,也因為很多新興經濟體還沒有收緊貨幣和財政政策。在這里必須區分的一點就是政策正常化和政策緊縮是不同的。過去三年,市場被投入巨額刺激資金,近期的收緊措施實際上只相當于向更為正常的政策邁進,但整體來看財政和貨幣政策仍是趨于刺激性的。因此通脹顯然不會很快緩解。為應對這種情況,無論是財政還是貨幣政策,都有必要采取更為激進的收緊措施。
中國證券報:您預計美國何時會開始回收流動性?如果美國一直不采取行動,全球性的通脹會否惡化?
范力民:美國很可能在今年開始退出財政刺激,且明年會更加激進,但這將意味著貨幣政策的調整包括加息等舉措,可能要到2012年中期才會啟動。必須認識到,由于財政預算削減,在美聯儲加息之前,美國的實際政策立場將已經開始轉向收緊,這將可能有助于緩解全球通脹壓力。但是不能簡單地說美國的政策立場就是目前全球通脹的驅動力,這只是其中一個起作用的因素,其他因素還包括新興經濟體迅猛增長的需求以及中東地區的地緣風險等。 記者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