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省宣傳文化系統全面推進人才戰略,著力優化人才環境,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構筑文化強省“人才高地”
在日前落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動漫創意產業交易會上,省內動漫原創作品與海內外動漫精品同臺競秀,充分展示了本土動漫創作的實力。
國以才立,文以才興。近年來,宣傳文化系統貫徹落實《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若干意見》,著力優化人才環境,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構筑文化強省“人才高地”,全國“四個一批”和全省“六個一批”拔尖人才達到230多人。此外,僅省屬文化集團就引進管理技術人才2614名,進一步優化了人才結構。
文化跨越人才先行
加快推動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離不開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僅體現在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上,而且體現在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文化人才上。
省委、省政府把宣傳文化系統“六個一批”雙百人才工程納入人才強省戰略加以實施,優化文化人才環境的舉措相繼出臺。
凡獲得國家級重大獎項的,省里實行配套獎勵;設立安徽省榮譽制度,表彰獎勵在文化強省建設中有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和實際工作者;制定出臺《省屬文化企業集團負責人“雙效”業績考核及薪酬管理暫行辦法》,充分調動“高管們”的積極性創造性……一系列政策措施,進一步激發了省內外英才投身安徽文化改革發展的熱情。
作為宣傳文化系統人才隊伍建設的示范工程,“六個一批”雙百人才評選自2006年正式實施,覆蓋理論、新聞、出版、文藝、文化產業經營管理和現代傳媒信息技術6個領域。堅持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的原則,實行業績考核和動態管理。到今年7月,200余名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基本建成了文化人才領軍陣容。
引智借才打破瓶頸
搶占文化發展制高點,實現文化引導力、創造力、服務力和傳播力大提升,首先要打破人才“瓶頸”。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與大型跨國傳媒集團南非米拉德集團合作,組建新安傳媒有限公司。 “海外引智”給新安傳媒帶來了全球眼光、戰略思維和創新理念,這兩年,公司無論是廣告平臺的多元化拓展,還是新興業態的打造,都有新突破。安徽出版集團成立以來,從政府部門、省屬外貿企業、金融系統等引進人才198人,其中,領導班子引進率55%,中層引進率20%,他們在出版產業多元化發展、推動文化“走出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皖新傳媒成功登陸A股市場后,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從上市公司引進高管,推動“發行航母”在資本運作、跨區域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績。
放眼國內,集中資源,引智借力,使“徽”字牌文藝精品內涵更豐富、表現形式更多樣。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話劇《萬世根本》便是典型案例。該劇總導演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導演查明哲,編劇為國家一級編劇李寶群,梅花獎得主寧曉志等一批“名角”加盟也讓劇目增色不少。
建立全國首家出版傳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5所院校開設文化創意和動漫專業;完善文化產業專家庫……近年來,高等院校為“文化皖軍”跨越發展培養了大批急需人才。
內挖潛力鼓勵創新
大力“引援”的同時,我省加大培養力度,注重搭建舞臺,拓寬用人渠道,努力形成以業聚才、以才興業的生動局面。
寫百姓故事,做群眾學生。深入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新聞工作者們夜宿農家話農事,走街串巷問民生,推出一批富有感染力和親和力的報道。基層群眾紛紛稱贊:“用腳底板‘寫’出來的新聞,好看!耐看!有嚼頭! ”練思想、練業務、練作風。持續一年的全省新聞出版文藝戰線大練兵活動,組織各類培訓3544次,講座、報告會2252場,進一步錘煉了作風、練就了本領、推動了工作。
“崇尚創新、寬容失敗、鼓勵冒險、鼓勵冒尖”,“人人有激情、時時在狀態”……報業、出版、發行、演藝、廣電集團大力提倡新型人才觀,通過培訓講座、考核推薦、競聘上崗等多種形式,給素質好、有潛力的青年交任務壓擔子,選拔優秀人才擔當重要業務崗位。
不讓“絕活”成“絕唱”,我省積極探索,將“傳統技藝進課堂”作為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有效途徑。休寧高級職業中學創辦全國首家“木工學校”,把徽州木匠的手工工藝編成教材,八仙桌、雕花太師椅成為學生的“畢業論文”。涇縣高級職業中學開設“宣紙專業”課程,聘請老藝人授課,每年招收新生100名左右。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53位,省級409位。
省黃梅戲劇院成立小梅花劇團,人才建設從娃娃抓起;淮南少兒舞蹈享譽全國,著力打造少兒藝術文化品牌……一朵朵“小花”扎根江淮大地豐厚的文化土壤,汲取養分,含苞待放!(記者李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