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秀區委、區政府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以全域旅游創建為抓手,盤活閑置自然資源,把資源變成資產,讓土地生金,不斷擦亮鄉村振興底色,交出一張色彩鮮明的農文旅融合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新答卷。
盛夏時節,正值桃子成熟時。8月5日,宜秀區鮑沖湖村栗樹灣精品生態園,一個個色澤鮮艷的桃子掛滿枝頭,掩映在翠綠的枝葉間,果香四溢,讓人口舌生津……到處是一派令人“桃”醉的景象。
資源變資產,“包袱”變財富。宜秀區緊扣“五大宜城”,建設“六大宜秀”,實現“五大跨越”,不斷努力打造山水名城、怡人福地,立足資源稟賦,在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優化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等方面持續發力,以實際舉措激活“沉睡”資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邁入了穩定增收的“快車道”,走好建設新時代現代化美好宜秀的“趕考路”。
位于宜秀區北部的楊橋鎮鮑沖湖村風景優美,素有“安慶小桂林”之稱。鮑沖湖村近年來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將山場防護壓力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把閑置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在山水上做足文章,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帶動村民增收,繪就村美民富“新畫卷”。
“原先這里是長滿茅草雜樹的荒山荒坡,如今成了鮑沖湖村水果基地,這幾年村里的變化真大啊!”在栗樹灣精品生態園務工的當地村民殷桂銀感慨地說。
2021年來,鮑沖湖村將“栗樹灣精品水果采摘園”申報“書記項目”,爭取了鄉村振興財政資金110萬元,對栗樹組的荒地荒坡進行復墾,把荒地荒坡變成了花園、果園。鮑沖湖村采取“村集體自主經營,集中規模種植”的模式,由鮑沖湖村黨總支整合土地120畝,村干部對果園劃片包干、責任到人,積極自主管園務園。去年果園正式掛果,帶動村民務工60人,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
一壟壟辣椒,綠得怡人、辣得過癮;一幅幅“豐”景,秀美如畫,引人入勝,宜秀區羅嶺鎮正在向“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的美好愿景闊步邁進。
羅嶺鎮姥山社區辣椒種植基地里,同樣是豐收的場景——一個個色澤翠綠的辣椒掛滿枝頭,幾十名工人正在田間忙著采摘辣椒,分揀、打包、搬運、裝車……
“這種二荊條辣椒是正宗川菜不可缺少的調料,也是火鍋底料、豆瓣、榨菜等調味品的主要原材料,一直受到省內外食品加工企業青睞。”姥山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凱說。
這般生機盎然的景象,離不開姥山社區盤活閑置土地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的探索實踐。
2022年,姥山社區盤活40畝閑置土地,種植訂單辣椒,畝產6000斤,帶動村集體增收10多萬元。今年,姥山社區繼續盤活閑置土地,擴大辣椒種植面積,增至160畝,預計今年能為周邊村民增收80萬元,村級集體增收50萬元。
種好一株椒、振興一個鄉、富裕一方人。2022年以來,羅嶺鎮緊扣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的目標定位,依托天然資源優勢,聚焦“切口小、成本低、見效快、可推廣”的產業發展路徑,積極對接安徽省徽黔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種植采摘周期長、經濟效益好的辣椒品種,通過“基層黨組織+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共建共贏模式,發展辣椒種植,為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注入新動能。
“今年來,羅嶺鎮全鎮8個村(社區)同步推進,通過產業聚‘椒’,辣椒產業化發展駛上快車道。”羅嶺鎮黨委副書記羅峰說,目前全鎮8個村(社區)共流轉閑置土地2125畝種植辣椒,已形成辣椒產業種植的區域化、規;季,預計今年能為周邊村民增收800萬元,全鎮8個村級集體增收700萬元。
(全媒體記者 何飛 通訊員 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