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的宜秀區羅嶺鎮,群山紅遍,層林盡染,美不勝收。不過,在一座座現代化蔬菜大棚里,又是完全不同的畫面和“季節”。
11月18日下午,羅嶺鎮羅嶺社區生態園的大棚內,就正處于“夏天”——人們正在收獲著原本在夏天才大量上市的藤菜和四季豆。棚內郁郁蔥蔥,滿目皆綠,同樣是本應出現在夏天的景致。不同的是,棚內正忙著采摘、裝箱的菜農們,不必如夏天里勞動那般揮汗如雨。
“我們大棚產出的四季豆在市場非常受歡迎,一斤能賣到五塊左右。”基地負責人汪海龍介紹,除了四季豆之外,眼下正值藤菜成熟售賣期,價格相對于去年同期而言穩中有漲。
羅嶺社區生態園項目,是該社區為壯大集體經濟,發展主導產業,于2021年5月開始興建的項目。項目一期投資150萬元,新建蔬菜大棚面積20畝,大棚建成后,成立羅嶺蔬菜專業合作社與技術成熟的盛泰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共享管理模式和種植技術,當季就栽種瓠子、黃瓜等蔬菜,第一季蔬菜銷售額達到39.4萬元。得益于蔬菜大棚的助力,當年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就突破了100萬元。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該項目也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已達60畝,預計年銷售額達百萬元以上。
“室外冬意襲來,室內熱火朝天”的場景,同樣出現在羅嶺鎮黃梅村——在村里的蔬菜大棚內,村民們正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忙著打孔、栽苗、澆水,移栽螺絲椒和小米辣。
提起辣椒種植,正在現場忙碌的黃梅村黨委副書記張平打開了話匣子:“今年,我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種植規模,新建溫控大棚面積5畝,同時對原有大棚進行改造提升,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鋼架拱棚為主的高效設施農業,種植耐寒小米辣和螺絲椒各5畝,預計綜合收益將達到40萬元以上。”
近年來,黃梅村大力發展包括蔬菜大棚在內的特色產業,通過“菊花+辣椒”輪作種植,盤活閑置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助推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黃梅村通過菊花、螺絲椒兩產業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85萬元,為當地800多名群眾提供了就近就業機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從2017年的30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157萬元的飛躍。
在羅嶺鎮,發展蔬菜大棚種植,增加群眾經濟收入,不只有羅嶺社區和黃梅村——近年來,羅嶺鎮依托資源優勢,堅持黨建引領,實施鄉村振興,不斷在“大棚種植”上做文章,通過政策激勵、產業扶持、技術服務等措施,鼓勵引導各村(社區)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大棚蔬菜、瓜果、鮮切菊種植,使大棚特色種植成為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目前,羅嶺鎮已有羅嶺社區大棚面積60畝、鳳溪社區大棚面積20畝、黃梅村大棚面積10畝……全鎮新建大棚面積100畝,租賃企業閑置大棚面積22畝。大棚經濟的迅猛發展,正助推該鎮特色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步伐。
記者從羅嶺鎮政府了解到,下一步,該鎮將繼續發展“大棚經濟”,在擴大規模、完善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深入調研蔬菜市場需求及供應,根據市場需求種植時令蔬菜,提高土地產出和經濟效益,將“大棚經濟”效益最大化,實現產業健康發展,進一步推動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為鄉村振興增添新活力。
(全媒體記者 何飛 通訊員 張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