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里長出致富“金鑰匙”——脫貧村的致富探索
日期:2021-06-18 14:55:54 來源: 點擊:
產業發展是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今年來,羅嶺社區結合實際,積極開拓思路,創新農業發展方向,在“大棚經濟”上做文章,大力發展培育特色高效農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使蔬菜大棚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6月,天氣已漸炎熱,羅嶺生態園蔬菜基地上,一群勤勞的人們揮汗如雨,撿種、播種、覆土、澆水……忙碌而充實著。“從生態園蔬菜基地新建開始,我就在這務工,算了下今年在基地務工收入差不多能達萬元。”嚴云順喜悅地憧憬著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生活。嚴云順是羅嶺社區吳塘組脫貧戶,今年,在社區的介紹下,嚴云順到蔬菜基地務工,在基地里開溝渠、整土地、施肥料,一天能掙80元。
產業興則鄉村興
羅嶺社區坐落在羅嶺集鎮區,距安慶城區25公里,S462線穿境而過,公交307路和106路連接楊橋鎮和大龍山鎮,交通便利,轄區面積8.8平方公里,轄區29個居民組,總人口4500人,耕地面積280公頃,人均僅0.9畝耕地,人多地少。雖有大部分的田地流轉給了產業大戶、龍頭企業,但還是有一些零散的以及成片的旱地“無人問津”,盤活資源,激活產業,致富群眾,羅嶺社區兩委經多方考察與論證,認準了發展大棚蔬菜作為社區的支柱產業。怎樣做實、做強、做大“大棚經濟”,土地資源與群眾的支持是切不可少的,通過支部領辦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讓群眾流轉土地有租金、大棚務工有薪金,最大限度激活資源、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更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達到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
小蔬菜則大作為
按照“因地制宜、整合資源、綠色發展”的要求,挖掘本地自然資源,充分運用扶貧政策和資金,加強與幫扶單位聯系,積極爭取資金、項目、技術支持,同時組織人員前往宣城、合肥等多地參觀學習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經過多次考察、論證與謀劃,以“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創建社區集體經濟蔬菜基地。該基地占地50余畝,其中大棚面積20畝,總投資200多萬元,每年兩至三季的蔬菜輪種,預估產值在80萬元左右,提供就業崗位40個,受益群眾共1000余戶,其中脫貧戶111戶。

為解決種植技術難、經驗不足等問題,特別邀請了蔬菜種植大戶及農業技術專家到社區進行全周期技術指導,并對社區干部和居民進行大棚蔬菜種植、預防病蟲害、品種選育等培訓。
眼下,羅嶺社區黨員干部正帶領社區居民有序開展耕地、育苗、移栽、施肥等工作,第一批菜苗已開始移栽。“看著菜種從發芽到長出菜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伴隨耕地機的轟鳴聲,大棚負責人說道。
據悉,羅嶺社區建成的蔬菜大棚于6月試運行,規劃有育苗區、種植區、管理區等專用區域,并在不斷完善道路、噴灌等設施,截至目前,該大棚內已移栽了豆角、黃瓜、瓠子等蔬菜。
大謀劃則催奮進
目前,羅嶺生態園二期正在緊張地籌備中,該項目計劃總投資220萬元,項目包括20畝蔬菜大棚、溝渠、滴灌系統、園內修建砂石道路等,今年內將完成40畝蔬菜大棚建成目標,同時正在積極謀劃羅嶺生態園改造提升工程三期、四期及生態蔬菜產業基地等項目,推進200畝蔬菜大棚和1300平方的蔬菜加工車間建成,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蔬菜農業和產業鏈,有效帶動群眾就業增收,壯大集體經濟。
在進一步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建設的同時,羅嶺社區還將按照農旅融合的模式,充分發揮資源與地理優勢,重點在延伸產業鏈條上下功夫,做實、做強、做大生態茶園、蔬菜基地以及特色生態稻等生態產業基地發展,打造農旅產業鏈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幸福羅嶺。
“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羅嶺社區將乘勢而上、接續奮斗,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羅嶺社區副書記嚴云虎說道。(撰稿:張海霞 審核:李苗苗)
上一篇:【學黨史 辦實事】羅嶺鎮:“三步走”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
下一篇:安徽安慶宜秀區羅嶺鎮:紅色電影讓黨史學習教育“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