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兩會格外引人注目。在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中國的“十四五”如何開局起步,中國在疫情防控、經濟發展、改革創新等方面將釋放哪些信號、推出哪些政策?國人關注,世界矚目。
3月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進出口量穩質升,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上述目標綜合考慮了經濟恢復、基數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因素,有利于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有利于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將在多個方向協同發力,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
毫不松懈做好疫情防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球疫情形勢雖整體趨緩,卻尚未見底。中國將優化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嚴防出現聚集性疫情和散發病例傳播擴散,有序推進新冠疫苗研制和免費接種,提高科學精準防控能力和水平。中國將與更多國家建立聯防聯控機制,開設便捷人員往來的“快捷通道”和貨物運輸的“綠色通道”,助力全球經濟復蘇。
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大力提振發展活力。改革是破解發展難題的“金鑰匙”。從國資國企到要素市場化配置,再到“放管服”,中國的改革進程全面提速,以改革的辦法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動降低經營成本,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服務發展大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居到2020年的第14位。疫情之下,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共享平臺、協同辦公、直播電商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中國將繼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信息資源共享,確保“十四五”期間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依托國家自創區和高新區,培育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高技術企業,切實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朝著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遠景目標不懈奮斗。
多措并舉挖掘市場潛力,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將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將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發展線上經濟、促進實物消費、開辟服務消費新模式、加大對制造業企業支持力度,培育壯大國內市場,不斷釋放經濟增長的內需動力,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發展機遇,開拓更大市場空間。中國將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落實好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大力發展自貿試驗區,商簽高標準自貿協定,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也為世界經濟復蘇貢獻力量。動能更強的“中國快車”歡迎各國一路同行,共創更廣闊合作前景。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的新起點上,中國有能力、有信心開好局、起好步。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所說,“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我們要接續努力,譜寫新階段高質量發展的輝煌篇章。
(作者系國際問題觀察員)
(責編:劉潔妍、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