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走進安慶市宜秀區白澤湖鄉龍華村,村道兩邊、水塘里荷花長勢喜人,數名荷農穿梭在荷葉間,忙著采摘蓮藕和藕心菜。水塘主孫長發站在堤壩上,整理著已經采摘完畢的菜品。
今年43歲的孫長發是龍華村的貧困戶,幾年前因為甲狀腺手術意外導致腦梗,肢體活動受到影響,一度失去了勞動能力。今年5月,村里建立了就業扶貧驛站,他不僅有了工作,也有了多重身份,人生境遇得以改變。
“今天我已經賣了1000斤藕了,其他村民家的土雞蛋、黃鱔、雞鴨等也會送來賣,現在每個月都有七八千元的銷售額。”孫長發高興地說道。
在位于龍華村部的就業扶貧驛站,筆者看到這個驛站包括公共就業服務中心、電商服務中心、就業扶貧車間3個部分。孫長發現在是一個蓮藕種植戶,也是電商服務中心負責人。村里推薦他到電商服務中心工作后,電商平臺為他的蓮藕打開了銷路。
萬事開頭難,孫長發本有一門廚師手藝,此前他以在村里張羅紅白事宜為生。2015年,在扶貧政策的宣傳下,孫長發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并將目光瞅準蔬菜領域。
當年,孫長發在村里承包下4畝地,種植水蔥。“村委會對我們這些自主創業的貧困戶進行了全程跟蹤服務,不僅幫忙申請貸款,而且積極提供技術上的支持,銷售時還幫我們尋找銷路。”孫長發說。
在多方幫助下,孫長發的種植事業越干越好,2016年,已經成立家庭農場合作社的孫長發一鼓作氣,又承包下了160畝水塘種植蓮藕,當年就實現了10萬余元的收入。今年,他種植的蓮藕和小蔥長勢喜人,從5月底至今銷售額達5萬余元,其中純收入約1.6萬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孫長發,決定先富帶后富,向村里提供崗位“造血式”幫扶他人,帶動村里的貧困戶就業,今年69歲的袁維正就是其中之一。袁維正長年在孫長發的農場里干活,從事除草、育苗等工作。“收入是按天算的,一天130塊錢。沒想到我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掙到這么多錢,現在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袁維正樂呵呵地說。
“他身殘志堅,一心向往著創業發展,不但自己搞起了特色種殖,還熱心幫助扶持村里的貧困殘疾人共同致富……”村民們談起孫長發都贊不絕口。像袁良鳳一樣,高小蘋、楊愛香等村里的貧困殘疾人每天在他家門口忙著給小蔥、蓮藕裝箱整理。
談到未來的發展,孫長發信心滿滿,“我還要繼續擴大露地蔬菜的種植規模和品種,爭取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共同致富奔小康”。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龍華村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探索,開展“雙培雙帶”促脫貧,最大程度地發揮致富能手、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業大戶、非公黨組織在脫貧工作中的幫帶作用,成立長林露天蔬菜“雙培雙帶”示范基地,采取“公司+貧困戶”實時聯動的模式,吸納貧困戶到基地學習蔬菜種植專業技術,該村先后有10余戶貧困戶種起了露天蔬菜,走上了脫貧之路。
今年以來,安慶市宜秀區在省內先行先試,建設就業扶貧驛站吸納貧困勞動者就業,通過扶貧基地、居家就業、輔助性崗位等就業載體,給予一定崗位補貼,幫助貧困勞動者實現就業。7月,安徽省出臺就業扶貧驛站建設管理的相關意見,推進就業扶貧驛站建設,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勞動實現脫貧的道路更加寬闊。
(嵇奕華 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