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特色經” 打好“循環牌”
宜秀區優化生態空間 推進綠色經濟發展
【導讀】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宜秀區以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契機,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部分,以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怡人宜秀為美麗愿景,走“生態型、國際化”發展道路,實施“生態立區、工業強區、開放興區、創新活區”四大戰略,按照“品字形”空間發展布局,打造品牌園區、品質新城、品位之旅,“山水之美、文化之魂、禪宗之慧、休閑之樂、民俗之特”的怡人宜秀風景獨好。
優化生態空間
今年以來,宜秀區圍繞產業、生態、文化、人居空間需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 完善“品字形”發展布局。省級大橋經濟開發區著力打造產城一體產業高地,安慶北部新城區打造科教園區、品質新城,龍山鳳水涵蓋五橫、羅嶺、楊橋區域,打造生態宜居、風光宜人、綠色宜游之地。
—— 明晰生態保護紅線。該區將破罡湖濕地保護區、大龍山風景名勝區、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石塘湖應急備用水源等區域化為該區生態保護紅線的重點范圍,嚴禁毀林開荒,嚴控礦產開發,建立生態屏障,落實保護任務。
—— 遵守耕地紅線。2016年全區耕地8573.09公頃,基本農田4786.56公頃,與前期相比均保持穩定。
—— 強化生態系統保護。通過全面開展見縫插綠、破硬增綠行動,實現應綠則綠、土不露天,該區森里覆蓋率超40%。今年上半年,全區完成造林8796畝,義務植樹、四旁植樹22萬株,申報省級森林村莊6個,開展集賢關區域整治工程,實施了生態復綠。
—— 開展“凈水、凈空、凈土”行動。目前,該區城鎮飲用水合格率達100%,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率達100%。
發展生態經濟
宜秀區堅持把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與推進產業升級結合起來,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實現綠色崛起。
走好“升級路”。該區搶抓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機遇,堅持綠色GDP的發展理念,圍繞首位產業、生態工業,重點引進食品加工、智能制造、生物工程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全區產業結構不斷向中高端邁進。2017年上半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顯著,食品加工、智能制造、生物工程三大產業占規模工業比重達90%。556電商產業園成為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阿里巴巴跨境電商平臺正式落戶,60家農業經營主體進駐電商平臺。
算好“生態賬”。該區以產業化方式和市場化手段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精品農業,打造農產品“綠色、健康、放心”生態品牌。以蔬菜、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產業為重點,打造了曰公楊梅、花山藍莓,黃梅葡萄、皖江水產、羅嶺藍孔雀等特色農業。積極推廣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指導,6.5萬畝水面已取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驗收。
念好“特色經”。該區啟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建設中國秀園、菜籽湖濕地,龍湫池景區、烏龍溪景區、鮑沖湖休閑度假區、鄧稼先紀念園等景區景點,建成集現代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度假一體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基地60多處,省級以上休閑漁業基地5家,漁家樂365家。2017年上半年,全區游客接待人數達220萬人次,同比增長11%,旅游總收入18.7億元,同比增長10%,
“綠色發展”深入人心,宜秀區正以這一發展理念為先導,走向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能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倡導生態生活
宜秀區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和引導綠色消費、清潔消費、節約消費等良好風尚,努力形成社會重視、全民參與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生動局面。
該區始終提倡低碳生活,綠色交通,綠色出行,城鎮新建綠色建筑比例達到49%,公眾綠色出行率達76.19%,北部新城城市公共自行車項目為全省首創,已經投入運營,節能節水器具普及率分別達到80%和85%,嚴格按照財政部、發改委公布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政府綠色采購比例達到86.6%。
全區以創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美麗鄉村為抓手,持續改善農村居民居住環境。
—— 大力改善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成農村公路500公里,實現了所有鄉鎮街道通油路,所有建制村通公路并得到提標,組組通、戶戶通不斷延伸,城市公交基本延伸覆蓋到全部鄉鎮街道和建制村!
—— 實施生態村、生態鄉鎮、生態區“三級”聯創工作。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3個,省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村8個,市級生態村27個,省級綠色社區1個。
—— 積極推進農村專項整治“三大革命”。重點打好垃圾治理殲滅戰、污水治理攻堅戰、衛生廁所推進戰三大戰役,努力打造宜秀天藍、地綠、水凈的村居環境。
該區還堅持建管并重,將環境整治從集鎮、中心村全面延伸至村民房前屋后,積極探索村民自建自管模式,確保全區美麗鄉村長治久美。
【編后】
目前,宜秀區已經形成了高位推動的生態保護新格局、綠色發展的產業經濟新體系、改革創新的環境保護新機制、保護青山綠水的全民參與新氛圍,生態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整體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為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宜秀樣板。
如今,青山常綠、碧水長流、空氣常新、土壤常凈的城市花園展現眼前,不出城郭即可享受山水之怡,身居鬧市便能品味林泉之致的“龍山鳳水·宜秀怡人”美麗畫卷徐徐鋪開。
(嵇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