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者反思
聽聽石塘湖的訴說
本報記者 羅少坤 本報通訊員 李賢文 鄭 超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環湖全線截污、生活垃圾收集和處理、清除投餌設備……如今的石塘湖已成為城市備用水源地,這場綠色變革源于一位養殖大戶與石塘湖的綠色情緣,讓我們走近湖畔,聽聽石塘湖的訴說。
11月1日上午,在宜秀區白澤湖鄉黃石村湖畔,養殖大戶高季牛正在自己的水產養殖基地準備幾天后將要舉辦的“河蟹節”。
今年55歲的高季牛,是安徽省漁業協會會長,也是安慶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
高季牛自幼家境貧寒,學歷也不高,為了生存,年輕的時候吃了不少苦。改革開放之初,他借款承包了白澤湖鄉月形社區一灣魚湖,發展魚、蝦、蟹等水產養殖。得益于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多年來,自家產業不斷做大,他承包的魚湖擴展到周邊的破罡湖、石塘湖等水域,承包面積從最初的5畝擴展到如今的8萬畝。
2006年,高季牛成為石塘湖水域最大的養殖戶。2013年以前,他家主要飼養的是草魚、青魚這類吃食性的魚,這類魚養殖過程中需要人工投放餌料。而環石塘湖大大小小的水產養殖戶加起來有百余家,家家都采用這樣的養殖模式,多多少少對石塘湖水質產生了影響。
五年前,黨的十八大確立了“五位一體”建設布局,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理念。2013年,經過選舉,高季牛當選為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這個光榮的身份也意味著更多責任和擔當。市人大組織的各類調研活動,即使再忙他也會抽出時間去參加,而履行人大代表職責的過程也是他學習提升的過程,當選人大代表的這幾年,他之前的很多想法發生根本轉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并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四大任務。
2013年11月,石塘湖被定為安慶市近期應急備用水源,用以保障城區106萬人的飲用水安全。2014年人代會上,高季牛把石塘湖水產養殖的現狀及應對的一些思考在會上提了出來。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其他代表的共鳴,最后,石塘湖應急備用水源環境整治工作被作為“一號議案”討論通過,石塘湖水產養殖的產業變革也被提上日程。
今年2月底,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安慶市石塘湖應急備用水源保護綜合整治工程建設的通告》,決定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護石塘湖應急備用水源地。環湖全線截污、生活垃圾收集和處理、清除投餌設備、關閉周邊禁養區畜禽養殖場……一項項整治措施,石塘湖以備用水源的身份迎來了它的新生。
石塘湖迎來新生
從2014年開始,高季牛帶頭轉變養殖模式,采取減少吃食性魚苗的投放量,加大花鰱、白鰱等濾食性魚苗的投放量,以及“種草移螺”等方式凈化水質,他的水產養殖逐漸轉型,盡他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石塘湖的水質。
在政府整治石塘湖水環境過程中,他積極配合打撈水面漂浮物。從去年底開始到今年2月,他家所有的投餌設施全部拆除,實現了人放天養。今年上半年,他的漁網也全部拆除。政府實施的環石塘湖環境整治及畜禽關閉,使得石塘湖得到一次全面洗禮。
“然而,石塘湖水源的整治僅憑我一人之力是不夠的,作為安徽省漁業協會的會長,我也在平時的交流和各類養殖技術培訓活動中為大家傳輸轉型做生態養殖的思想。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把控更嚴、農產品市場準入門檻更高,發展生態養殖已經成為水產養殖業轉型的必經之路。目前的情況是,除去完成轉型的養殖戶,未完成轉型的養殖戶已經全部關停整改,無法轉型的則被淘汰拆除。”高季牛說。
誠然,轉型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隨著水質的改善,今后飼養出來的水產品質將會逐步提升。水質改善到一定程度以后,對水質要求更高、價值也更高的甲殼類水產品也能大規模飼養了,而且生態環境改善以后,他還可以在這里發展生態旅游等項目。
“我們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環境變好了,從長遠來看,產業鏈將實現升級和增值,這絕對是一舉多得。”高季牛說。
令他更高興的是,今年市政府實施的大寨溝、谷橋大溝清理整治也取得了明顯成效。8月中旬的時候,市環境監測站對谷橋大溝和大寨溝匯合進石塘湖口躍進大溝水質進行了監測,他了解到的反饋結果是:水質有明顯改善。高季牛說,他和老鄉們在石塘湖邊散步的時候,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今年的石塘湖水更清了,氣味也沒有了。
在高季牛眼中,家鄉環境的改善,不僅僅在石塘湖水系。隨著近年來棚戶區改造項目及今年集賢關環境整治工程的實施,去懷寧出差的時候,在206國道上,他發現曾經那臟亂、破敗的景象永遠留在了回憶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沿路連片的綠色和藍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