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光耀門楣、顯祖榮宗的思想。“一登科第,便非肩輿不行,甚者仆從如云,夸耀鄉里,以為固然”,古代的文典戲曲里,類似的情狀并不鮮見。流傳至今,形式雖然變了,但“出人頭地便覺高人一等”的觀念依然在一些人頭腦中存在。
這些年,少數領導干部“以職務加于桑梓”的事屢屢被曝光。年節回老家,本該靜靜品味淳厚的親情鄉情,卻惟恐門前動靜小了,搞得車水馬龍、熱鬧不已;鄉里那么多路等著修,卻私相授受,讓人先把自己祭祖的路修好。某村安裝太陽能照明燈,住戶密集的地方晚上黑乎乎一片,領導干部舊宅附近住戶少,夜里卻亮堂堂。雖然有時不是本人意愿,但群眾也難免看著不順眼、想著不順氣。
《詩經》有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桑梓之地,不僅養育了自己,也養育了父母先祖,因而感恩之心不可少。鄉里之民,曾經守望相助,共風雨同勞作,因而謙樸之心不可缺。東漢大臣張湛是扶風平陵人,回鄉時卻看到縣衙大門就下馬步行。別人勸他“不宜自輕”,他卻回答:“父母之國,所宜盡禮,何謂輕哉?”
在家鄉群眾眼里,走出去的人才既是國家的棟梁、本地的驕傲,也是學習的標桿。他們教育孩子、激勵他人,往往以之為素材。領導干部拔節成長、脫穎而出,大抵都曾有一番艱苦奮斗的經歷、一份為民干事的情懷,這些都是可以引領風氣的。然而,當公車開到私門、公權亂用私用,這些行為不僅會為群眾所恥,還會帶壞風氣、誤人子弟。
人對故鄉有著天然的感情,這種感情越純粹、越純真,就越美。領導干部受黨培養,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肩上的擔子承載著組織的信任。視之為夸耀的資本,已是不該,在鄉里以權謀私,更是違規亂矩,非但不會“高人一等”,還會讓人覺得道德品質上“低人一籌”。共產黨人的身上,不應投下“衣錦還鄉”的影子。1925年,賀龍回到家鄉桑植,由于家中原來的房子被燒毀,家人正在修建一棟大屋。賀龍看到后斷然決定不準再修,他說:“你們看看,左鄰右舍這些茅草木屋,單單我家修一座大殿,當成菩薩來供,這不是成心叫人罵我嗎?”1961年,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為了扎實搞好農村調研,不給鄉里群眾添麻煩,他不但化名“劉胡子”,還住進一間破舊空蕩的豬欄屋樓上。
“古之賢者,不以其貴加于鄉黨,蓋皆如此。”領導干部免不了要跟老家打交道,也應該有一份鄉曲之思,當此之時,尤其要牢記黨規黨紀、忘掉職務權力。若能留下“還是那個謙樸樣子,還是那股赤子情懷”的評語,鄉情才能如故、根底才會深厚。共產黨人就應該是這般模樣。
上一篇:學習,從讀一本書開始 ——外國人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現實意義
下一篇: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五次會議強調 認真謀劃深入抓好各項改革試點 積極推廣成功經驗帶動面上改革 李克強劉云山張高麗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