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棚戶區改造是我市“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五大攻堅戰的重要工程,關乎著幾百萬群眾生活品質的保障與提升,更是我市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性工程。而順利推進棚戶區改造,難在破解號稱“天下第一難”的征遷工作。位于宜秀區中山大道北片棚戶區改造項目的紅光社區征遷指揮部,提前謀篇布局,創新工作方法,積極為群眾跑腿,創造了群眾滿意、高效征遷的良好局面。
紅光社區位于安慶市北邊,206國道、機場大道貫穿境內,且有天柱山機場、安慶國際汽車城等十幾家企事業單位落戶于此,支撐著我市城區北邊門面。然而,該社區內大多是上世紀90年代的自建房,房屋老舊,基礎設施落后,治安和消防隱患大,環境堪憂。多年來,一直被當地群眾視為“城中村”。
2016年,紅光社區348戶、13.2萬平方米被納入中山大道北片棚戶區改造項目范圍內。
3月份,紅光社區征遷指揮部成立,由8人組成的“幸福125”工作隊分片包干、掛圖作戰、攻堅克難。截至8月7日,已有291戶簽訂協議,開出房票258張,完成目標任務的83.6%。
陽光運作:一碗水端平
早在征遷指揮部成立之初,紅光社區就針對拆遷戶逐一發放了一本小冊子。在冊子中,政府80號令、房票安置辦法、征遷指揮部工作職責和制度、紅光社區征遷花名冊、政策解答、房票安置流程圖、工作人員聯系方式等都囊括在內,一目了然。
盡管如此,仍有不少拆遷戶期待能走政策的“后門”,爭取最多的認證人口、最大面積的拆遷補償等。
“書記您再想想辦法,考慮一下我這個特殊情況吧!”8月5日一大早,紅光社區黨總支書記余章宏剛到辦公室,68歲的胡榮林就皺著眉頭找來了。胡榮林是紅光社區原居民,生有一女胡代娣。胡代娣是非農戶口,前幾年因工作需求,攜丈夫、兒子將戶口遷到了合肥,目前也在安慶居住。
“老胡,不是我不幫你,實在是你這個情況不符合征遷政策,我若給你開了例就等于違反了政策規定,對別人也不公平,您要理解!”余章宏解釋說,按照市政80號令第25條規定,胡榮林只能享有4個認證人口,但他還想為不符合政策的女婿、外孫爭取,“必須按照政策來,老胡接受不了,我們也只能重復解釋。”
征遷戶陳保林曾在路邊擺攤賣肉,因拆遷失業,希望能得到一筆“失業補償”,久久不肯簽訂協議,近期還發生了車禍。征遷工作人員一邊輪流去醫院照顧陳保林,一邊堅持做其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8月1日早上,陳保林簽下了協議。
“征遷工作只有一點,堅決執行原則!”余章宏說。
甘心為群眾找房跑腿
2016年,我市創新實施房票安置法,老百姓可以到政府指定樓盤購買商品房。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多數群眾對房源信息知曉不足、行動不便、外出工作、滿意戶型難覓等各種因素存在,群眾簽協議的效率也大打折扣。
針對這一情況,征遷指揮部要求征遷工作人員必須對群眾關心的市場房源、房票價格等信息做到了如指掌、了然于心,且要幫征遷戶跑腿,直至找到合適的房子。
谷橋組拆遷戶徐文友,2015年下半年不幸遭遇車禍,家中相依為命的老伴又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夫妻二人想買一個58平方米的小戶型房子,且必須是在一樓。然而,市場上小戶型房源并不多,征遷工作人員花了4天時間將整個市場跑了個遍,終于找到了2套合適的房源,讓徐文友夫妻安然搬遷。
建新組拆遷戶柏家勝,與妹妹合伙經營餐飲生意,一直沒時間考慮征遷事宜,而其父親又得了胃癌還在住院,母親又是一普通農村婦女,做不了主。為此,征遷工作人員潘宜廣主動跑市場,將看過的房源信息,將地理位置、房價、戶型、面積、環境逐一記錄下來,再轉交柏家勝篩選。找到了合適的房子,柏家勝順利地簽了協議。
干部帶頭,實干攻堅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在紅光社區征遷干部中,余章宏是第一個丈量、復核、簽協議、搬家的。雖然家中78歲老母對老房子戀戀不舍,但為了配合兒子開展工作,也只有忍痛租房住下。
為了配合拆遷戶的時間,55歲的副指揮長蘇傳發經常大中午頂著驕陽,背著包上門收集資料、送房源信息,晚上和同事們一起加班至深夜,還得抽空照顧家中病危的85歲老母親。
征遷工作人員張斌一直投入在征遷一線,女兒生病沒時間陪伴,就連高考也沒顧得上。“本來答應了孩子暑假陪她去上海玩的,現在又沒時間了。”張斌說,他覺得自己很愧對女兒,但是為了征遷工作,他必須堅持。
“連續三個多月,天天熬夜加班,早出晚歸,年前家里就說給我介紹對象,到現在都沒時間見個面。”剛進社區工作的年輕征遷小伙張毅感慨說。
早一步熟知群眾需求,早一天完成征遷任務,群眾就能早一天過上“優居”的日子。正是“幸福125”晚睡早起、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口干舌燥、汗流浹背等如此的工作常態,才讓紅光社區的征遷工作取得了如此高效的答卷。(本報記者 畢璀 本報通訊員 張箭 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