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題照片:4月26日,在距聶拉木縣城5公里處,駐藏某團官兵快速清理塌方路面。新華社發
左圖為:4月26日,駐藏某團戰士在給車輛安裝防滑鏈。新華社發
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強震,波及西藏聶拉木、吉隆、定日、定結等縣,近30萬人不同程度受災。
樟木鎮告急!吉隆鎮告急!絨轄鄉告急!第一時間,西藏軍區某團聞令而動,緊急馳援。
艱難險阻擋不住官兵急速挺進的腳步,暴風雪冷凍不了官兵奮力救援的熱情。他們把災區當戰場,視群眾為親人,始終把群眾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打響了一場場救災攻堅戰。
雪域高原,官兵用大愛譜寫了一曲曲人民軍隊為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時代壯歌。
災情就是命令,一往無前帶給人民希冀
4月25日14時11分,大地一陣劇烈顫抖,打斷了該團政委李亞軍與妻子的通話。就在剛才,他答應妻子回家陪女兒中考,為女兒聯系上學事宜。
“地震了!”李政委來不及給妻子多交待一句,便急忙掛斷電話直奔團作戰值班室。3分鐘后,團里接到上級災情通報和出動救援命令,緊急集合號在營區上空拉響,動員準備快速進行。
震后50分鐘,一切機動準備工作就緒。馬達轟鳴,官兵整裝待發。
“這是一場硬仗!但我們只能奮勇向前,這是祖國的召喚,是人民的希冀!”李政委擂響戰鼓,官兵熱血激蕩,第一梯隊豪邁出征,向著災區疾馳而去。
災區遙遙千里,途中風雪驟起。
“政委,雪太大了,前面的路看不清,很危險!”駕駛員龔海林焦急地向李政委報告。
車隊翻越海拔5220米的加措拉山,漫天雪花飄落,車窗外風雪呼嘯,讓人直打寒顫。這種天氣,強行通過加措拉山,無異于闖“鬼門關”。
李政委用兵向來慎重,但他沒有讓車隊停下。在他心中的天平上,災區人民的安危是最重的砝碼。
“我下車,你們跟著燈光走!”李政委帶著兩個探照燈跳下車上前探路。漫天風雪中,李政委成了前進的“路標”,他用探照燈照出一條“生命線”,引導車隊安全闖過險彎。當部隊平安通過加措拉山時,李政委已經被凍成了“雪人”——手臉青紫,眉毛頭發上盡是冰渣子。
26日中午時分,風雪兼程的車隊距離重災區聶拉木縣還剩最后3公里。
“轟隆隆!”大地又一次搖動,這條唯一通往災區的道路塌方了!
大型工程機械還在趕來的路上,但官兵等不起,災區人民更等不起。
“一刻也不能等了!”李政委的話擲地有聲。
余震未消,山道仍在顫抖,滾石不斷砸落在路面上。官兵拿鍬揮鎬,將一塊塊阻擋前進的石頭撬往路邊。
“感覺腰都快繃斷了!”因缺少工具,班長黃柯所帶的4人小組,面對頑固的大石頭,只能徒手搬運,讓他們感到異常艱難。但他們沒有絲毫停歇,和戰友們一道拼命搶通這條“生命線”。
一雙雙被石塊劃破的手,一滴滴滲入土中的鮮血,一張張滿面灰塵卻依然堅毅的臉龐,見證了這場4個多小時的“火速搶通”戰斗,也見證了這一支最先挺進重災區聶拉木的部隊的高昂斗志。
終于打通了“腸梗阻”,救援官兵回望挺進之路,初戰的勝利寫滿臉龐。
500多公里強行軍,18個小時晝夜兼程,冰封雪雨沒有阻攔住他們,高山險道沒有嚇退他們。官兵們說:“災區群眾就是親人,即使道路再遠再難,我們也要一往無前,和他們風雨同舟!”
救援迫在眉睫,分秒必爭托起生的希望
震后的聶拉木滿目瘡痍,房屋大面積垮塌,群眾驚惶失措。
“救人!”指揮員一聲令下,千里馳援的官兵來不及休息片刻,立即趕往殘垣廢墟間,搜尋生命跡象。
“快來!快來!這下面可能有人……”下士尚新勇急促地喊道。這里是團軍務股股長黃安尚帶領搜救小分隊搜救的第17處廢墟。
小巷里的二層小樓坍塌了一半,盡管尚新勇只是隱約聽到廢墟里有人的聲音,但黃股長還是下達了掘開廢墟的命令。他說:“只要廢墟下有一分生的希望,我們都要用百倍的努力去拯救!”
壓在廢墟上的一塊塊大石頭、凌亂的電線和橫七豎八帶釘子的木板,給搜救帶來極大困難。在大型工程機械很難進入的情況下,官兵只能用鍬挖、用手刨。
在海拔4300米左右的聶拉木,徒手搬開這么多亂石斷木比想象中要難得多,但官兵須臾不能停下,因為支撐小樓的最后一面承重墻已有很深的裂縫,隨時都可能坍塌。
經過3個多小時的高強度作業,廢墟終于被清除,讓黃股長慶幸的是,這里沒有人被掩埋。
“走!”來不及喘口氣,黃股長又帶著官兵直奔下一個戰場。
救援一線,技師羅布也在堅強地戰斗。
戰友們不知道的是,就在部隊進入聶拉木縣城的時候,一條短信發到了羅布的手機上:“家屬難產,嬰兒夭折!”這條短信,是他的一個親戚發來的,當時他親戚正在重慶西南醫院照料他待產的妻子。
羅布不敢去想象病房里的妻子是何等的絕望無助,他紅著雙眼,默默忍受悲傷,心里惟有一個信念:“救人!救更多的人!”
激烈的救援戰斗仍在繼續,連續鏖戰的官兵還來不及啃點干糧,又有兩名藏族群眾前來求救。
聶拉木鄉沖堆村拉康寺受地震波及,文物受損,急需搶運出來,但房體搖搖欲墜,老百姓不敢入內。
“大家跟我走!”團參謀長劉永濤帶著100余名官兵火速趕到拉康寺。
此次任務特殊,劉參謀長帶著大家徒手搶救文物,縱然雙手被礪石、銹釘劃得鮮血淋漓,仍然堅持作業,歷經5個小時,搶救出文物800余件。
“我們信神信佛,但更信‘菩薩兵’。”在寺外目睹救援行動的藏族群眾感動地說。
這些鏡頭,災區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在聶拉木救災一線,官兵平均每天救援超過18個小時,往往是天沒亮就起床,直到深夜才返回營地。
在這里,官兵給自己帶了野營帳篷,卻始終沒打開,因為時間緊迫,他們寧愿為災區群眾多搭一頂帳篷。
在這里,部隊有自己的野戰炊事車,但官兵還是吃壓縮餅干、啃方便面,因為他們要把熱食送給受災群眾。
在這里,官兵從不脫鞋睡覺,他們選擇在冰冷的車廂里和衣而眠,只為在群眾需要的時候,行動能快一些!
危險困難面前,舍生忘死扛起責任擔當
“孤島”樟木,以往的安靜秀美不復存在,頻發的余震讓這里險象環生。當接到挺進樟木轉移受困群眾的命令后,生與死的考驗便擺在了官兵面前。
勘測表明,受尼泊爾強震和多次余震的沖擊,樟木地質結構發生很大變化,隨時可能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重大次生災害。
部隊領命后,值班員又一次吹響緊急集合哨。頓時,正簡單就餐的官兵放下手中碗筷,奔赴集結地,騰空車廂,準備器材……僅僅8分鐘時間,85名駕駛員、安全員和帶車干部集結完畢,待命出發。
生死之間,軍人唯有一往無前!
前往樟木的途中滾石不斷,道路崎嶇狹窄。一邊是百米懸崖,一邊是隨時可能坍塌的山體,車隊就在這段一步踏錯、生死立判的險路上艱難前行。
車隊剛到距友誼隧道2公里處,余震來襲,再次引發泥石流、山體塌方,車輛無法通行,工程兵迅即投入道路搶修。2小時后,道路恢復通行。
這時,大雨傾盆而至。車隊正要前進,對講機里又傳來喊話:“前方有數輛地方車和大批群眾需要通過泥石流、塌方路段,請求官兵援助。”
聞訊,官兵迅速趕往前方,只見1000余名群眾被堵在高山、峽谷之間。
“快去救人!”面對群眾無助和惶恐的眼神,指揮員一聲令下。
官兵迅速前出,推走陷進泥淖的車輛,幫群眾扛物資、拎行李,抱小孩、背老人,快速通過危險地段……驚險不時上演,感動、溫暖彌漫山間。近2個小時里,官兵們分批安全組織車輛和群眾通過泥石流、山體塌方路段。
晚上7時許,車隊終于抵達“危鎮”樟木,正焦急等待的525名受困群眾頓時歡呼起來。
“金珠瑪米(解放軍)救我們來了,我們可以出去了!”一名藏族老人泣不成聲。
雨越下越大,官兵們紛紛脫下雨衣,給群眾披上,并組織他們有序登車。40分鐘后,525名群眾登車完畢。
站在風雨中的官兵早已全身濕透,車廂里的群眾目睹此情此景,雙手合十,口中念道:“金珠瑪米亞古都(解放軍好)!”
“出發!”喇叭聲聲,車隊迎著風雨,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前方路段有塌方,道路狹窄很危險,組織群眾下車徒步通過。”黑夜中,對講機里傳來指揮員的聲音。
“我走前面,大家跟上!”連長岑延海請纓探路。風雨里,官兵有的拿行李,有的抱小孩,有的攙扶老人,大家緩緩前行。
“小心!”一位老阿媽腳下打滑,摔倒在地。岑連長見狀,箭步沖過去扶起老阿媽,背著她往前走。半個小時后,所有群眾安全通過危險路段,車隊繼續向聶拉木縣城開進。
4月30日凌晨1時許,車隊抵達聶拉木縣城。留守官兵送來干糧,運送群眾的官兵雖已饑腸轆轆,但他們知道車上的群眾也沒吃晚飯,接過干糧轉身就送給了群眾。
車隊在縣城停留一刻鐘后,繼續趕路,奔赴拉孜安置點。
風大雨急,寒意浸身。官兵們見有的群眾穿衣少,便把自己的大衣和隨車攜帶的被褥送給群眾,并坐在車廂最后為他們遮風擋雨。
“你小孩怎么啦?”凌晨3時許,車隊臨時休息,李政委挨車噓寒問暖,發現一輛車上有個小女孩不停嘔吐,心頭陡然一緊。小女孩的母親扎西拉姆回答:“到聶拉木縣城后,她一直在吐,可能是高原反應。”
李政委趕緊把小女孩抱上指揮車,及時給她吸氧、喝熱水……半個小時后,見小女孩的嘔吐癥狀得到緩解,他緊繃的神經這才放松了些。
上午10時,樟木鎮受災群眾被安全轉運至拉孜。雨停了,天空中掛出一道美麗彩虹。安置點里,官兵緊張忙碌,飯菜飄香四溢,受災群眾臉上都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大災更有大愛,一片丹心撫慰地震之殤
團長劉波因為在外學習,不能第一時間奔赴救災一線是他的遺憾。但他心中一直涌動著一團火焰:一定要為災區群眾做點事!
歸隊后,劉團長帶著第四梯隊300余名官兵披星戴月,奔忙于各個受災群眾安置點,揮汗如雨搭建帳篷。
“把地基打穩、將邊角壓實……”3天時間里,官兵們連續在拉孜、日喀則兩個安置點搭建1600余頂帳篷。
“帳篷城”拔地而起,讓受災群眾有了溫暖的“家”。
“金珠瑪米是我的親人!沒有你們,我真不知道怎么過。”96歲的藏族老阿媽達瓦卓瑪拉著劉團長的手說,“解放軍太了不起了,謝謝你們!”
地震中,老阿媽的丈夫被垮塌的房屋掩埋,她自己也失去了雙腿。而她無子無女、無親無朋,丈夫和這個家就是她的一切,突然之間,她什么都沒有了。老阿媽幾乎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
“金珠瑪米就是你的親人,以后就由我們來照顧你!”劉團長不停地安慰老人家。
老阿媽晚上怕孤單,官兵就輪流在老人床前打地鋪陪伴她,睡覺時都緊緊拉著她的手。
傷痛必會被大愛撫平,雪后的陽光總是更溫暖。
讓官兵牽腸掛肚的不只是老阿媽,在地震中失去父親的藏族小女孩德吉央宗也時刻讓大家牽掛著。
德吉央宗才兩歲零3個月,地震毀去了她的家,落石奪走了她的爸爸。雪上加霜的是,震后的德吉央宗患上重感冒,由于未能及時救治,使她的病情加重。
得知這一情況后,團領導不但帶著軍醫每日為小女孩診療,還安排專人負責她的一日三餐,并給她家送去生活用品和慰問金。
當士官向鵬和戰友給小德吉家送去熱飯熱水時,她總會露出如花般的笑臉。看著小德吉,向鵬雖感欣慰,但藏在內心的一份悲痛還是被牽動了出來。
“你多救人!爺爺走得也安心。”就在此前4個小時,身患癌癥的爺爺給他打來最后一個電話。向鵬知道,爺爺即將告別人世,但戎裝在身、重任在肩,他放棄了回家見爺爺最后一面的機會。
“我只想著多救一些人,多搭一些帳篷,多為受災群眾做點事,沒想到……”夜里,向鵬泣不成聲。
“都會過去的,你的爺爺一定會為你驕傲。”一旁的戰友楊俊安慰他。
其實,楊俊也有心事,只是沒說出來而已。5月2日是他原定的婚禮日子,而他卻推遲了婚期,堅守在救災戰場。
……
片片丹心匯成愛的海洋,溫暖了受災群眾的心房。這次抗震救災,該團共出動官兵1.13萬余人(次),車輛1126臺(次),清理拆除危房1842間,救治群眾1953人(次),轉移安置群眾1980人,搶運分發各類物資342噸,搶修維護道路21.9公里。
用行動詮釋忠誠,用大愛點亮希望。當災難來臨,官兵永遠向著召喚的方向發出錚錚誓言:我們是勇擔使命、不負人民重托的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