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城市頻道:城市擴張 “芭茅巷模式”解蛻變之痛
日期:2014-07-21 15:14:46 來源: 點擊:
中國經濟網城市頻道北京訊: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等等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象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綜合實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與質量也由此得到了可觀的改善。但是,我們在看到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所帶來的讓人振奮的可喜變化時,又不得不注意到,急行軍式的城市擴張,在使大量的農村、農民、農業迅速轉“非”,卻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原為城鄉結合部的近郊農村,在城市急劇擴張中的“農轉非”困局中感受到了“蛻變”之痛。
跳出“農門”進入城市,由體制外轉到體制內,曾經是眾多農村人的愿望。無論是通過讀書升學、考試錄用還是買戶口、購房產,甚至是以出賣體力勞動打工謀生,其目標就是能在城市生活。所以,當城市的發展把成建制的近郊村、鄉(鎮)劃歸自己的領地時,農民內心是歡喜的,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農”轉“非”,農村變社區,農民變市民,農業經濟變城市經濟的過程遠非想象中的容易。
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社會保障待遇享用困難,思想觀念、生活節奏難以改變,涉農的集體經濟失去依托等問題相機出現,就業機會渺茫,基本生活保障艱難,社會福利保障不能共享,經濟產業發展舉步維艱,諸如此類的現實問題令這些“新市民”陷入了窘境。
因此,為了快速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避免患上難以治愈的“城市病”,在推進過程中,就要早規劃、早部署,妥善處理“農轉非”背后的根源問題,加強民生工程建設。當然,破解這一困局并未易事,需要政府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正確引導農民群眾從根本上實現“農”到“非”的轉變。
安徽省安慶市芭茅巷社區地處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大橋經濟開發區接壤地段,緊鄰皖西南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安慶光彩大市場。6000余人口,18萬平方米面積,轄13個居民組,現有同慶南苑、北苑兩個小區,其中戶籍人口2700人,流動人口1512人,屬地人口1868人,轄區人氣旺盛,流動頻繁。就是這樣一個“地利人和”的地方,憑借這自己的努力,歷經多年破解了“農”轉“非”的困局,成為城市化建設的榜樣。
“芭茅巷模式”提升社區群眾幸福指數
自1999年,芭茅巷社區在全市率先實現“老有所養”,積極開展面向兒童、殘疾人、貧困戶、優撫對象的醫療和生活救助,為失地居民繳納新農合醫療保險,努力實現“兩險一補”全覆蓋。另外,社區積極事項激勵成才政策,對考入本科、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發放500-4000元獎學金。與此同時,廣開就業渠道,通過神墩家居、神墩物業公司、神墩保潔公司,為本地居民及外來人口新增近300個就業崗位,并鼓勵居民自謀職業。
到2002年,安慶城市建設大提速,原屬安慶市郊區肖坑鄉的芭茅巷村,攜當時所轄的13個村民組、940家農戶、2350位村民,成建制地劃入了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其菱北街道辦事處的一個社區。2005年,隨著安慶城市建設步伐的進一步加快,郊區整體并入了城區,芭茅巷又成為安慶市宜秀區大橋街道辦事處的一個社區。幾次大的區劃調整,芭茅巷原有的2196畝土地、600畝水面、近20萬平方米房屋全部被征用和拆遷,13個村民組、940家農戶、2350位村民被集中安置到專門為他們修建的兩個住宅小區里。
作為安慶市第二、第三屆文明社區,芭茅巷社區積極爭創“小康示范社區”,加大普法和社會公德建設力度,訂立《居民自治公約》。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契機,2012年全面啟動小區路燈、監控安裝,逐步實行封閉式管理。
“龍山風水、宜秀宜人”和“敢為人先、堅韌務實、開放和諧”是芭茅巷社區要樹立的城市形象,為創造城市化進程中頗具特色的“芭茅巷模式”,芭茅巷社區真抓實干、迎難而上,全力爭取省級社區建設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和使用效益。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原則,以及規范化辦公,一站式服務,溫馨式配套的要求,凸顯“五室一廳兩欄一平臺”的硬件標準,策劃啟動了集城市生活、居家養老服務、居民文化中心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中心,進一步促進了社區網格化、信息化和規范化服務管理,提升了社區公共服能力。
芭茅巷社區積極深入人民群眾之中,做好做實“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文明工程。率先建立老年生活補助、困難殘疾群體、教育獎勵、醫療救助等社區保障體系,并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擴展服務內容、強化服務效果,努力將其打造成“四大中心”,即社會救助中心、就業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居民文化中心。同時,依托社居委主體投資的神墩集團公司,進一步打造融資的平臺、發展的平臺、創業的平臺和富民的平臺,通過發展集體經濟,量化集體資產,創新保障機制,芭茅巷社區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社區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保證農民根本利益,實現農業經濟向城市經濟的“華麗轉身”
芭茅巷社區的成功,使我們看到了政府在破解城市化加速推進中“農”轉“非”困局的重大責任和重要作用。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芭茅巷社區對“農轉非”問題認識到位、職能到位、工作到位,積極落實征地拆遷補償款項,建好還遷安置房,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生活、生存問題。
破解城市化加速推進中“農”轉“非”困局,政府作為主要責任承擔者,其職能決不僅僅是付給征地拆遷補償款和建好還遷安置房,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要充分認識到農村、農業、農民為城市化加速推進付出的代價與責任,要把推進城市化和與“轉非”困局破解統籌起來考慮和謀劃。
農民是城市化的功臣,要公平公正地對待他們,最大限度地保護、補償他們的利益,同時要精心設計和制訂相關政策措施,保證農民轉為市民后能夠切實享有與原市民一樣的社會福利待遇,而不是令其成為與原市民區別對待的“二等公民”。
自2006年以來,芭茅巷先后獲得了“安徽省百佳社區”、“全國婦聯先進示范社區”、“安徽省和諧社區”、“安慶市第三屆文明社區”等榮譽稱號,實現了農村變社區、農民變市民、農業經濟變城市經濟的“華麗轉身”。
上一篇:區人大常委會黨組班子召開民主生活會
下一篇:婁雪松主持召開區長辦公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