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把赤誠裝進下基層的行囊
日期:2014-04-01 08:53:13 來源:宜秀網 點擊: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這是筆者基層鍛煉歸來,對干群關系最切身的感受。在那廣袤的基層土地上,我們擁有著最值得尊重和敬畏的群眾。他們對下基層的干部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能把辦公室移到田間地頭、農家炕上,希望多和他們嘮嘮家常嗑,多聽聽他們的心里話,多解決點生產生活實際困難,如此而已。
面對這些“簡約而不簡單”的訴求,我們準備投身基層的掛職干部,最應該將什么裝進行囊呢?由此,更想起習近平總書記那發人深省的提問——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同敵人作斗爭,一刻也離不開老百姓的保護和支持,黨執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離不開老百姓?只有把血肉聯系的根本問題想清楚,下基層才不會轟轟烈烈走過場,才能夠情真意切“走心靈”。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一顆赤誠之心,乃是我們能在基層廣闊天地有所作為的根與本。被譽為“最美基層干部”的菊美多吉,為修通公路去做村民們的工作,苦勸無效之后豎起了兩個大拇指,才讓大家在感動中同意。而這,已是藏族同胞最重的禮節,意思是“我求求你”。將“上面千條線”的政策,紉到群眾利益那一根針的針鼻里,靠的不正是這種理想信念的牽引嗎?
從機關大院到農家小院,如何才能摸得清情況,是不少掛職干部的為難之處。其實,信仰的赤誠轉化為工作的智慧,我們黨有著悠久的傳統。1947年陜甘寧邊區的土地改革,一度喊出“貧雇農打天下坐天下”的極端口號。對此憂心忡忡的習仲勛同志前往各縣巡視,根據調研情況致電中央,指出“2/3的地主富農實際上已自己連續勞動7年以上,不要再算老賬,不要擴大化”,從而成功地糾正了“左”的錯誤。我們今天下基層,仍然要學習這股子“不唯上、只唯實”的精神,一個猛子扎下去、沉到底,從實際的情況出發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
然而,求實二字,最忌官氣。有的干部下基層,習慣把材料事先收上來,講話讓秘書準備好,甚至還玩起原單位與基層“兩棲辦公”的自欺欺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此種官氣是對群眾的失敬,更是對自身的失誠。連曾國藩都不無感慨,“道及求人之法,須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基層是一本生動厚重的書,翻開它是一次難得的靜心學習、蕩滌心靈的機會,是一次零距離地檢驗為民務實清廉本領的機會。贏得干部群眾的肯定,收獲光明坦蕩的人生,不妨從走下轎車、扔掉官氣開始。
基層是鍛煉本領的沃土,但也可能成為一些人眼中發財致富的肥水。我們這些“上邊來”的干部,往往被認為權力大、“資源”也多,很容易被不法之徒“盯上”。當年李紀周東窗事發前,曾在廣州掛職鍛煉,就在這段時間里,他拜倒在石榴裙下,掩護情人、干預辦案、走私汽車,甚至為此故意延宕了鍛煉期半年之久。前有車,后有轍,“殺君馬者道旁兒”。下派干部只有時時如履薄冰,才能耐得住艱苦,管得住小節,擋得住誘惑,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
一個“誠”字,勾勒出基層干部對黨和人民的勇于擔當。待到政聲人去后,回首民意閑談,若能聽聞群眾的欣喜,是因為你的努力,莊稼豐收了,大棚賺錢了,豬羊出欄了,腰包變鼓了,搬進新房了……那一刻便已說明,你的誠心感動了上蒼——我們的父老鄉親。這是下基層的干部用實際行動,對“血肉之問”最好的回答與詮釋。(劉偉才)
上一篇:人民日報評論員:確保每個層級單位都見實效
下一篇:大橋街道迅速傳達學習區殯葬改革動員大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