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慶市宜秀區大龍山鎮中心社區,余興明是有名的“種糧大戶”,承包700畝田地,不僅種植莊稼、種植蔬菜,還養魚、養雞、養鴨,一年下來純利潤在40萬元以上,在他的帶動下,連他的大學生兒子都主動放棄工作,立志回鄉當起職業農民——
3月31日下午,在安慶市宜秀區大龍山鎮中心社區700畝地家庭農場內,成片滿目青翠的小麥苗長勢喜人,一名學生模樣的年輕小伙子正在給小麥打藥,進行小麥赤霉病防治。
眼前的這位小伙子就是余興明的兒子余東旭,看到我們走過來,一邊忙著手中的活,一邊介紹道:“我是2011年從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學的是土木工程專業,在池州路橋交通路港公司工作一年多時間,月工資2600元,因為看到家里承包農場忙,需要人手,當時心里就想,與其在外給人打工,還不去趁早自己出來創業,再說近年來中央和地方都紛紛出臺意見,鼓勵大學生到農業生產領域就業創業,所以就索性辭職當起了職業農民。”
今年45歲的余興明一家三口,目前都是這個小農場的經營者。余興明家以前是做農機服務的,買了幾臺大型機械,農忙的時候幫助人家干活掙點錢,2007年和村民共同成立了農業機械作業專業合作社,2009年承包了這700畝的田地,才開始規模化的種植。
在余興明家的農場,我們一眼就能看到停放在大門兩側倉庫里的各種大型機械,從耕、播、育秧、插秧、植保到收割,非常齊全。“剛到農場的時候,自己學的專業根本一時在農場派不上用場,簡直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學,從學機械操作、機械維修、農機農藝培訓,到學農作物的田間管理等,再到推銷農作物等。因為家里農機多,農忙時除了保證完成自家農場機械化操作外,還要幫助周邊種糧大戶進行機收、機插,農閑時一般都是進行必要的田間管理和清溝清水,有時也上門幫助周邊種糧大戶維修農機。”余東旭自豪地說,“看到自己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親手種出了小麥、稻子,學會了管理蔬菜大棚,還能將自己養殖出來的家禽賣了出去,真的很開心”。
“這兩年,兒子的確幫了農場大忙,全身心投入農場的每一項生產管理環節,干活管理樣樣在行,看到兒子真的在農場有了用武之地后,以前還擔心兒子是不是真的愿意當職業農民,現在這些顧慮全打消了。”余興明欣慰地說
規模化的種植,讓余興明的農場有了豐厚的利潤。700畝的田地,一年下來純利潤大概在40萬元以上。在余興明看來,這些主要因為規模化、機械化程度高,種子、農藥、花費等的成本少了很多的原因外,自然也少不了兒子來農場后提出的許多科學“創舉”和提供的農技支持,也讓莊稼產量增加不少。“你看,這些都是太陽能吸蟲燈,這樣一來,農作物就可以少使用一些農藥了,這也都是兒子的功勞啊。”余興明指著林立在田間的照明設施,笑著說。
“去年,農場里的水稻平均畝產達到了1300斤,小麥的畝產也有700多斤。”經過幾年的辛勤打理,余興明的農場已經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余興明說,本來自己不想再擴大農場規模,可自從兒子到了農場后,他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變,兒子的創業理念新,想利用這些田地,走綠色、生態、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道路。除了傳統的水稻和小麥種植,想著往精細品種發展,以后他還想種草莓,想利用農場里的池塘開設垂釣休閑服務,還會開發農家樂項目。余興明對兒子和腳下的這片希望的田野充滿了信心。
(方華 丁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