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打實地謀發展,心連心地干事業,肩并肩地抓落實。去年宜秀區委、區政府有效應對宏觀經濟環境趨緊、下行壓力加大的挑戰,千方百計抓項目,保增長,惠生,經濟社會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7億元,增長1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億元,增長20.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35億元,增長27.5%;農民人均純收入9410元,增長 13.2%。
園區建設爭相邁進。實施園區帶動戰略,形成“三帶六,六促三”城鄉融合發展、競相發展格局。大橋開發區19家規模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4億元,全年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億元。北部新城區完成投資9.3億元,建成市政路網10公里,環城西路建成通車,城市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同步跟進。龍山鳳水文化旅游產業園主干道建設加速推進。楊橋組團單元規劃正在報批,小龍山、鮑沖湖風景區總體規劃通過市政府批準。宣店、余灣災后重建小區竣工并正在順利安置。
項目建設齊頭并進。宜秀區以項目建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增強可持續發展后勁。去年全年新建續建5000萬元以上項目32個,完成投資29.8億元。旺旺四期、華泰二期、非晶軟磁一期等10個億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全年獲批政府投資項目29個,爭取政策性投資7500萬元。成功舉辦大橋開發區十周年建設成果報告暨宜秀區經貿洽談會,預計全年引進區外資金87億元,增長20%;境外資金5500萬美元,增長8.9%。
民生事業統籌前進。宜秀區突出民生工程有效實施,努力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去年全區38項民生工程全面完成,累計投入1.34億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農家書屋實現村(社區)全覆蓋,五保對象集中供養連續五年全省第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和均衡發展扎實推進,3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建成運行。基層醫改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得到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2%,7.34萬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落實了80周歲以上老人高齡津貼發放。廣播電視有線網絡整合在全省率先達成協議。“兩鄧”故居等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修繕保護,帝雅公司獲批全國文化產業基地。建成保障房53萬平方米,44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項目全部封頂。完成5座水庫除險加固,新增農村安全飲水人口1.4萬,完成農村公路改造55.5公里。農村危房改造、農村清潔工程有序實施,4個村首次列入省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
社會管理同步推進。宜秀區創新社會管理,加強黨群溝通,提升服務意識和水平,實打實為民辦實事。政府機關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和政協監督,認真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全年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1件、政協委員提案77件,辦復率100%。深入開展政務公開“標準化建設年”活動,妥善解決網民和“1584熱線”反映的問題600余件。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制,加大對重點項目、專項資金的審計監督,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依法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116萬元。全年完成市、區重點工程征地6700畝,拆遷45萬平方米。(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