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宜秀區58個村衛生室新農合門診統籌結報系統的成功安裝,該區新農合門診統籌實現了鄉村兩級全覆蓋,近15萬參合農民將從新農合門診統籌中廣泛受益。該區門診統籌的全面實施,對引導參合農民就近就醫,逐步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才到區”的就醫模式起到積極作用。
宜秀農民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升
“有了新農合,再也不怕被大病撂倒了。”宜秀區羅嶺鎮羅嶺村的村民楊愛蓮患食道腫瘤,在醫院及時診治等到住院后結算,全家人才著實松了一口氣,新農合給其報銷2.12萬元,楊愛蓮只需支付近三分之一的醫療費。來自宜秀區衛生局數據顯示,近年來該區不斷提高新農合籌資水平,時下,全區農民年人均籌資標準由過去的230元提高到29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240元,個人籌資50元。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據了解,醫改啟動以來,新農合制度建設作為宜秀區一項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的重點民生工程,得到持續鞏固和加強。2012年,該區參合農民參合人數為141738人,參合率達99.23%,全年基金總額為4110.4萬元,其中農民籌資708.69萬元,區級財政配套382.69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1148.08萬元,中央財政補助1870.94萬元。該區1-3月份新農合補償基金共支出683.09萬元,共補償114511人次。其中住院補償2319人次,補償金額543.35萬元;門診統籌補償111318人次,補償金額114.14萬元;其他補償874人次,補償金額25.6萬元。
宜秀區新農合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該區將繼續擴大門診統籌范圍,提高鄉村兩級門診統籌補償比例,并將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其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的掛號費、診查費、注射費以及藥事服務成本等一般診療費納入補償范圍。鄉村兩級門診統籌及一般診療費補償實行“總額預算、分期支付、績效考核”管理模式,將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標準化村衛生室門診醫藥費用納入新農合補償范圍,參合農民在村衛生室單次補償封頂13元,鄉鎮衛生院單次補償封頂23元,區級醫院單次封頂補償28元。參合農民的年度門診補償金額以戶為單位總額控制,每年度每戶門診補償累計最高限額為該戶個人繳納合金的總和的1.5倍。為方便參合患者更加簡便、快捷地辦理新農合住院補償,該區自2007年實施新農合以來,即在區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實行“即報制”,區外醫療機構實行“鄉鎮代理制”。 2010年,該區還擴大了“即時結報”范圍,對市衛生局批準的13家市級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實現了“即時結報”。2011年,該區又與省級安醫附院、省立醫院、省腫瘤醫院等9家大醫院開展了及時結報工作。目前,省級醫院已經全部正式開通運行,正常開展即時結報,從而實現了該區參合患者在省內就醫“在哪里住院,在哪里報銷”、“當日出院,當日報銷”。今年該區將做好參合農民就診IC卡升級和就診卡向身份證過渡工作,參合農民憑卡就醫。
為保證藥品零差率政策的實施,進一步擴大了參合群眾受益面、方便病人,減少了門診轉住院情況的發生,提高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積極性。自2010年9月1日起,該區基層醫療機構所使用的藥品全部實行省平臺統一采購、配送。全區5所衛生院、2所社區服務中心及58家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全面實行零差率銷售,全區藥品銷售價格下降58.2%。堅持做到藥品使用有門診記錄、有處方、有臺帳,并且對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安裝了一體化管理軟件,一體化管理村衛生室藥品種類及價格得到有效控制,參合群眾得到最大實惠。羅嶺鎮林春村王小貴說:“現在農民基本用藥都在村衛生室,有三四百種藥,看病很方便也不貴。”羅嶺鎮林春村衛生室楊善熠也興奮的告訴記者:“我從赤腳醫生做起,干村醫已經有20多年,親眼看到農民看病買藥越來越有保障,負擔越來越輕。”
2012年國務院做出提高各級財政補助標準后,宜秀區積極調整補償比例,提高報銷封頂線,由15萬元提高到30萬元;在2011年的基礎上將各類別醫院住院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將住院分娩定額補助標準由300元,提高到500元。并繼續對重大疾病按病種付費,對0-14周歲兒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臟病實行按病種定額付費分別按90%和70%給予報銷,腎透析病人按定額80%給予補償,對20個重大疾病診斷組的疾病在省級醫院也全面實行按病種付費,實際報銷比例均達70%。這一政策將有限基金用于需求最迫切的發生高額醫療費用的農民身上,最大限度降低大病致貧和返貧風險。白澤湖鄉先鋒村村民方文林身患食管惡性腫瘤:“我手術后,新農合給我報銷了1.68萬元,真的感謝黨和政府好政策。”
(方華)